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研究
本文选题:特等劳动英雄 + 生产建设 ; 参考:《延安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的研究,是对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大后方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困难时,我们党和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产生的一大批特等劳动英雄的研究。当时,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号,使边区做到“丰衣足食”。我们勤劳的边区人民,不畏艰难,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边区落后的生产力下,创造了奇迹,做到了丰衣足食,而且还产生了一大批特等劳动英雄,,这些英雄们用他们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人起来劳动,“劳动至上”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劳动英雄推动了边区生产建设的发展,而且对边区的社会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使边区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特等劳动英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孕育了今天的延安精神并影响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把这种精神继续继承和发扬广大。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principal labor heroes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great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main rear area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revolution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and even the difficulties of survival and death. The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leading labor heroes produced by the mass production campaign launched by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put forward the slogan of "self-reliance, hard work", so that the border region to achieve "food and clothing." Our hard-working people in the border areas, 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and with their diligence and wisdom, have done wonders in the backward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border areas, have done enough to feed and clothe themselves, and have also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orking heroes. These heroes use their actions to influence everyone, everyone to work, the concept of "labor first" into the hearts of everyone. The labor her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order area, and als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border area, improve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border area, and made the people of the border area take on a new spirit. The fighting spirit, revolutionary spirit, dedication and patriotism in these elite labor heroes gave birth to today's Yan'an spirit and affected every Chinese.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oday, we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nherit this spi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broad.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231;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抗战后期中共开明士绅工作的弱化及其原因简析——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房列曙;;“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陈浩;;简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党政关系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刘忠;;“从华北走向全国”——当代司法制度传承的重新书写[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朱祖希;;北平的新生与古城保护[J];北京档案;2009年03期
6 丁青;;中国多党合作60年的成功实践[J];北京党史;2009年05期
7 王炳林,郎丰君;抗战时期中共及其领导的力量发展壮大的原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章百家;;探索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历程[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9 姜建芳;;1937年前后中共对哥老会政策的演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易清华,李立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金康;;试论雷经天的司法思想[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3 熊辉;韩婷芬;;试论毛泽东文化自觉思想[A];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4 陈令军;;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特色及作用探讨[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5 华小勇;;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之动态考察[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6 井荣;;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7 汪新栋;周小峰;;论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农民思想意识的变迁[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8 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孙秀艳;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岸冰;公私合营后中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靳东明;皖南事变严重损失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松松;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珂;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边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胡杨;抗战时期延安南区合作社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马广兴;延安时期光华农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映梅;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党派的统战工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光远;最高人民法院公信力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杜婷婷;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反腐败立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谭永清;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间势力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6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2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