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连环讹误

发布时间:2018-06-18 01:55

  本文选题:《新青年》 + 编辑部成员 ; 参考:《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6期


【摘要】:由于胡适、沈尹默、鲁迅等历史当事人关于《新青年》轮值编辑的相关回忆既不准确也不完整,从而造成相关研究者旷日持久的以讹传讹。在《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一书公开出版之后,相关研究者不仅没有在相关著述中加以更正,反而在以讹传讹方面表现得一如既往甚至于愈演愈烈。本文旨在对相关的史实进行梳理考证,对相关人等的连环讹误进行指正。
[Abstract]:As the relevant memories of Hu Shi, Shen Yinmo, Lu Xun and other historical parties about the rotation of the editor of New Youth are neither accurate nor complete, the researchers concerned have been incorrectly inform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behind History: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the researchers concerned not only did not correct it in the relevant works, but also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e aspect of falseho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acts and correct the related people's serial errors.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耀杰;;《新青年》同人的经济账[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5期

2 张宝明;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J];中州学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周逢琴;;《新青年》同人的聚与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4 王烨;李永奇;;《新青年》上海时期的文化蕴涵及生产方式[J];江汉论坛;2009年06期

5 宋媛;;试谈近年来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6年01期

6 张宝明;;“主撰”对《新青年》文化方向的引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2期

7 现代语文杂志社学科年度报告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05年)[J];现代语文;2006年09期

8 杨华丽;;吴虞与《新青年》:意义如何相互生成——以反孔非儒为中心的考察[J];文艺研究;2014年11期

9 迟延政;;近十年《新青年》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史习斌;《新月》月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成鸣;传播学视野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权伟新;知识传播与阅读选择:毛泽东对西学的认知和理解,,1910-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耀杰;;关于《新青年》编辑部的连环讹误[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2033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33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