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旅沪徽州人团体“徽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8 05:18

  本文选题:徽州 + 徽社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徽州人历来旅居在外者多,民国时期犹然。旅外徽人常有同乡组织,有的以徽州商人为核心,有的以徽州学子为核心。"徽社"是一个由旅沪徽州学子组成的同乡团体,成立于1923年,以联络乡谊、改造乡土为目的,并与皖籍名人胡适、陶行知有着联系。以其机关刊物《微音》为中心考察徽社成立与发展的相关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旅外徽人游离于家乡与都市之间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能发现徽社在异乡发挥的旅外徽州学子身份认同、社会交往的功能。
[Abstract]:Huizhou people have always lived abroad,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Overseas Emblem people are often organized by fellow villagers, some with Huizhou businessmen as the core, and some with Huizhou students as the core. " Huizhou Society is a group of fellow students from Huizhou, Shanghai. It was founded in 1923 for the purpose of connecting with the villagers and transforming the local land. It is also connected with the famous Hu Shi and Tao Xingzhi of Anhui nationality.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Society in the center of its official publication, the Micro-Voice, we can see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people living between their hometown and the c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find the function of Huizhou students' identity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XW002)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振忠;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5 谢忠强;;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陆发春,胡琴娥;论胡适治学方法潜在的学术前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裕明;晚清上海德安押当票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4 彭南生;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5 秦翠红;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6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7 王志龙;;多维视角下的近代安徽族田分布[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8 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经营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9 周晓光;;清代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类型分析[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10 范金民;;清代前期上海的航业船商[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玉姣;上海精武体育会体育现代化研究(191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祖耀;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5 徐立;20世纪前期(1912-1937)上海粤籍美术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蒋虹;论商号及其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匡淑平;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43-1949)[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杨艾茜;大众的神化与神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甲琛;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晖;清代江南寺田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7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8 周重重;战后初期上海苏北难民救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敬;革命浪潮中知识分子的选择与交往(1930-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红涛;纪念中的矛盾与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坡;;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王天根;;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振忠;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6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年02期

7 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J];史林;1999年02期

8 忻平;试论20—30年代上海社会整合机制[J];学术月刊;1996年05期

9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J];学术月刊;2003年03期

10 唐力行;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以抗战前夕杭州汪王庙为例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J];学术月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列曙;胡适与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史义银;;胡适及其《南游杂忆》[J];百年潮;2004年05期

3 陈学峰;胡适“苦撑待变”思想浅析[J];历史教学;2000年04期

4 李传玺;;胡适什么时候首次见蒋介石?[J];招商周刊;2008年21期

5 李传玺;;打动美国:胡适在抗战初期的民间外交[J];纵横;2010年08期

6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J];中华儿女(青联版);2009年05期

7 ;胡适见溥仪,请免跪拜?[J];文史博览;2011年04期

8 杜春和;;胡适家书选(续)[J];安徽史学;1989年03期

9 何善川;评胡适的“好政府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李传玺;;低调胡适为抗日甘做过河卒子[J];东北之窗;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和;;评胡适的“五鬼论”[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2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高红霞;;从《申报》看同乡组织在淞沪抗战中的难民救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鹏程;;“问题与主义”论争——冲突中的友谊与分道剖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9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文澜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中;胡适反唇相讥蒋介石[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饶武;小卒胡适[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王锡荣;宋庆龄冤枉胡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5 陈漱渝;胡适反对蒋介石在台湾的三连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张晓唯;赵元任与胡适[N];团结报;2000年

7 刘宜庆;“中研院”的往事和随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孙玉蓉;瞿秋白与胡适的交往[N];团结报;2001年

9 李友唐;宋庆龄将胡适开除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报驻京记者卢嵘 采访/整理;胡适和傅斯年:两枚“过河卒子”[N];南方周末;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悦晗;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D];山东大学;2009年

5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7 唐小兵;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舒洁;知识分子与“大众化”革命(1937-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2 刘美忠;五四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风华;自由的平台——《努力周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储德天;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共同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艳;再造政府之梦[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谦;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妍;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晶晶;社会转型中同乡组织的发展与民间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4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34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1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