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确定与反响研究
本文选题:南京大屠杀 + 国家公祭日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后,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城,并对南京城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行动。其中侵华日军的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无辜平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屠杀等。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被称为“南京大屠杀”。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简称“国家公祭日”。并决定举办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悼念在80年前抗日战争中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同胞。本文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为时代背景,将论文选题确定为“国家公祭日”的确定与反响研究。在论述过程中涵盖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将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回归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设立后的反响出发,探究其设立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南京大屠杀爆发后的创巨痛深,国家公祭日的确立过程,国家公祭日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国家公祭日的反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在设立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民族历史观、认同观、团结观等内容的教育,使国家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1931 to 1945,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Nanjing Defense War, the Japanese invaders captured the capital on December 13, 1937, and carried out a large-scale massacre of the capital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or six weeks. Among the war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invaders include looting, rape, killing of innocent civilians and Chinese soldiers who lay down their weapons. The incident, which shocked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was called the Nanjing Massacre. On February 27, 2014, The Seventh sess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standing Committee voted to adopt the "deci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the victim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which was set up on December 13 as "National Memorial Day," the victim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For short, National Memorial Day. And decided to hold public offering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o mourn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massacre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80 years ago. 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as the background, the thesis is chosen as National Memorial Day's confirmation and response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is returned to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is explore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aspects: the great pain after the Nanjing Massacre,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the memori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National Memorial Day and the reverberation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National Memorial Day was set up to commemorate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it embodies the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identity and unity of the people,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country.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elps to maintain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6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罪行铁证如山[J];档案与建设;2000年08期
2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3 王琳;国耻岂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简介[J];党史纵横;2000年03期
4 ;南京大屠杀──一场使30余万生灵罹难的空前浩劫[J];民国春秋;2000年06期
5 王春生;否定南京大屠杀:警示我们什么?[J];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05期
6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岂容翻案[J];群众;2000年04期
7 黄舍骄;;日本前外相佐证南京大屠杀[J];世界知识;2000年05期
8 刘维荣,林挺;南京大屠杀亲历档案──魏特琳日记[J];档案;2001年06期
9 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10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J];全国新书目;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8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倪秀萍;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巡展到武汉[N];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史实巡展吸引观众六十万[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连红 潘伟伟 吴昌红;旅日华侨资助南京大屠杀研究[N];新华日报;2004年
4 王东满邋王如何;《〈永远的纪念——抗战在山西〉暨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大型书画诗文展开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5 蔡玉高 黄歆;本多胜一:揭露南京大屠杀日本记者第一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茆雷磊;台新版历史教材不提南京大屠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蔡玉高;一美籍华人捐赠367件南京大屠杀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颜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揭牌[N];新华日报;2006年
9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蒋信伟;南京大屠杀,走进学术研究的深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左中甫邋通讯员 杨啸;她让众多西方人加入南京大屠杀研究[N];南京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确定与反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2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仇凯;论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兼论对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5 鲁贵洋;唯物史观与《南京大屠杀辞典》编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赵艺毅;日本报纸在南京沦陷前后的报道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辛洁;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8 安博;南京疯女人:《南京安魂曲》的精神哀悼和集体忧郁[D];南京大学;2013年
9 李杰;《人民日报》的国家公祭日报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杨夕文;“后记忆”视域下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伤叙事[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5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3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