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域下的疫病研究: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的三个问题
本文选题:环境史 + 年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置于环境史的视域下加以考察,针对以往研究尚不充分的三个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1932年中国的霍乱灾害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生的生态灾难。陕西属生态环境脆弱带,受此影响更大,因此受害最烈。二是潼水疫源地的传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陕西民众对于"毒"与"菌"认知上的缺失,也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战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三是综合各种统计资料,并结合当时陕西特殊的社会背景、民众生存条件、灾害后的人群健康与营养分析,本文认为,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中死亡人口占染疫人口的比率在40%以上,当在20万人左右。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olera disaster in Shaanxi Province in 1932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iming at three problems which had not been fully studied in the pas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holera disaster in China in 1932 was an ecological disaster under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mid-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haanxi is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one, affected by this greater, so th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Second, the rumors of Tongtong water foci are the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reflects the lack of cognition of "poison" and "bacteria" among the people of Shaanxi at that time, and is also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ird, by synthesizing all kinds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health and nutrition of the people after the disaster,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killed in the cholera disaster in Shaanxi in 1932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40% of the population infected with the epidemic. When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about 200000.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近五百年来黄土高原环境扰动与社会变迁》(批准号:2007B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千年来西北地区环境变迁研究》(批准号:13JJD770019)课题前期成果
【分类号】:R-09;K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鲁茜;阚飙;;气候变化影响霍乱流行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敏;姜晓艳;;近50年沈阳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赵广美;王继鹏;梁国坚;;基于区域站的肥城市气候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3 吴文杰;邹积慧;吴奇;陈明强;于广洪;;东北地区近50年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4 王秋香;李红军;魏荣庆;王晓梅;;1961—2002年新疆季节冻土多年变化及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5 郭双林;晚清外国“探险家”在华活动述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6 王雷;刘晓亮;;试论自然环境变化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7 吴建国;吕佳佳;;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适宜气候分布范围的潜在影响[J];草地学报;2009年06期
8 康来迅,王建荣,王进保;昌马断裂带触冻泥石流的基本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9 王让会;GIS与地理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10 吕新苗,吴绍洪,杨勤业;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可能影响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树清;汪爱华;张柏;;遥感信息系统支持的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研究[A];2001年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敦训;孙秀忠;张洪卫;李乐荣;;黄河三角洲风能资源考察与综合利用[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刘敦训;孙秀忠;韩秀兰;马立娟;徐长芹;;黄河三角洲气候资源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孟宏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推动民生改善工程——陕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失及其完善[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朱兰娟;宋健;;杭州四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敦训;孙秀忠;张洪卫;李乐荣;;黄河三角洲风能资源考察与综合利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敦训;孙秀忠;韩秀兰;马立娟;徐长芹;;黄河三角洲气候资源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秦爱民;钱维宏;蔡亲波;;1960—2000年中国不同季节的气温分区及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敦训;刘晋升;商桂森;孙秀忠;李乐荣;;黄河三角洲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付祥建;余卫东;杜子璇;;河南省气候资源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又幸;风电社会效益评估及其并网的经济性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雪飞;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苏华;建筑物动态能耗分析用气象仿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杨柳;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晶莹;中国主要流域盆地的风化剥蚀作用与大气CO_2的消耗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苏芬仙;建筑能耗动态分析用气象数据构成及THRF新的能耗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杨桂芳;兰州三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与古环境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祥东;滨海干线公路的气象灾害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茜;厦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及启示[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争光;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耐旱性鉴定、评价与改良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朱宁;中亚热带不同常绿阔叶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国斌;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国东;南疆果园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1年
8 吴磊;陕西秦岭山地生态脆弱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9 闫若_g;古韵的回响[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阚飙;;霍乱监测的新问题[J];传染病信息;2006年01期
2 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1年03期
3 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李颖;;明代福建瘟疫述论[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陈义;陈永正;;嘉道之际福建霍乱的传入及其流行[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马长林;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防治的社会环境[J];民国档案;2006年01期
10 张明;;1832年霍乱与英国反应的转型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志平;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琦;瘟疫与晚清广东社会[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D];东华大学;2006年
3 苏新华;清末穗港鼠疫与社会应对措施(1894—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4 单丽;1902年霍乱在中国的流行[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王海;明清粤赣通道与两省毗邻山地互动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郭巍;中国与国联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合作与互动(1920-1939)[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志良;福建清代疫情资料分析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濒月;孙溥泉;孙健慧;;中医不能治急性病吗?——请看清代浙江治“霍乱”名医王士雄[J];江西中医药;2007年06期
2 朱妍;生长抑素类似物(SMS201-995)对胰性霍乱病人的作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6年03期
3 施仁潮;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王刚;;霍乱年代的城市华洋冲突[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12期
5 郑玉梅,蒲飞,申萍香,赵萍,王伟,吴承龙;贵阳市霍乱流行期食品及环境中霍乱病原菌检测结果[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6期
6 莫色打尔;张健华;张正纯;;凉山彝族地区霍乱流行的特殊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年03期
7 邓斯发;卢有芬;;布拖县1997-1999年4次霍乱病流行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年01期
8 顾武军;《伤寒论》霍乱病篇评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金生;;霍乱防治知识问答[J];解放军健康;2007年03期
10 卢有芬;;布拖县两年四次霍乱病流行情况分析[J];中外医疗;2008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如良;刘熙明;刘志萍;周洋;;气象条件对南昌霍乱发病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2 王长奇;陈燕萍;李勤;彭安生;朱金萍;;大蒜油在防治O_(139)群霍乱中的应用[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第九次优秀论文评选[C];2006年
3 于志红;王明珠;单锦春;郭正华;;烟台市区17埃尔托型霍乱弧菌鉴定报告[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4 何丽清;傅延龄;;对《伤寒论》霍乱篇388条发热等症状病机的探讨[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再良;;辨病辨证话六经[A];仲景医学求真(续二)——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果刚;员凤英;王欢;张妍好;程建丽;;古代医家辨治流行性传染病霍乱刍议[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学;孔祥亮;岳小强;彭文博;;《伤寒论》甘草应用原则与配伍宜忌探骊[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8 刘庭华;;侵华日军用化学细菌武器杀害中国人民述略[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玲;;清代医家王孟英的生平及医学贡献[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鸿荣;;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想到的[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圣志 熊润频;蒙城确诊霍乱33例,中小饭馆全部歇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本报记者 叶文添;江苏淮安霍乱探源[N];中国经营报;2010年
3 张红 邢立腾;海地霍乱乱了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小林 实习记者 周薇;安徽蒙城“霍乱”直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于昕怡;霍乱和骚乱加剧海地局势动荡[N];工人日报;2010年
6 刘鹏;面对霍乱,,官员是“无权” 还是“权力独大”[N];中国社会报;2010年
7 ;温暖 2004 百姓健康挂心头[N];凉山日报(汉);2005年
8 陈丹;美发明滤除霍乱病菌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3年
9 吴桂亮;霍乱可引起鹅猝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10 党琦 王沛;探访太子港“无国界医生”霍乱治疗中心[N];中国社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天然;两类种群模型行波解的存在性[D];西南大学;2013年
3 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玉杰;几类具时滞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分支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雪婷;民国21年(1932)陕西霍乱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巧丽;论1901-1911年的中国疫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单丽;1902年霍乱在中国的流行[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刘鹏;青州市霍乱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年
5 曾雪兰;1964-1965年河北副霍乱流行与社会应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鞠煜洁;内经温疫理论及清代防治温疫方药规律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刘京军;战争·灾荒·瘟疫[D];山东大学;2007年
8 唐朝丽;民国时期四川的传染病与社会(1912-1937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白杨;《诸病源候论》病候考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10 冯莹莹;庄子哲学的生命关怀—心与形的分裂与合一[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6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