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国民党的文艺统制

发布时间:2018-06-26 06:02

  本文选题:国民党 + 文艺统制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摘要】: 国民党(1927-1937年)的文艺统制,主要体现在它的文艺政策的制定、文学社团的组建、文艺媒介的建立、文艺审查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的十年间,由于面临国内外诸多问题,其执政的理念和策略是民族主义。当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纠结在一起,这种民族主义便表现出强烈的统制特征,而民族主义与民众的民族情绪及知识精英的文化民族主义交织时,又呈现出极其暧昧的色彩。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既与现实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又与国家建设和抗击外侮紧密联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这种复杂性必然渗透到一系列文化举措中,影响文学、艺术的整个生产机制。国民党在文艺领域的统制不过是其整个国家统制的一个基础和组成部分,它为南京政权提供政治合法性与意识形态支持。文艺成为国民党文化统制的最重要的领域,中共的文化斗争策略是最直接的触媒,同时也与国民党人的认识以及近代以来形成的思想传统有关。本论文试图从历史和思想理论的大背景下,透过细致的史料梳理与分析,呈现国民党文艺统制的复杂面貌并透视其根源。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该选题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动机,阐述研究意义及理论、方法。 第二部分是论文第一章:国民党实施文艺统制的思想基础是民族主义,在取得政权后的十年间的文化目标就是将民族主义建构为一元的意识形态,试图以此促进其政权的合法性建设,同时对民众进行民族国家观念的灌输。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是在三民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从三民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演变,既是权威合法性的继承,也是其现实政治的需要。体现在文艺领域,就是文艺政策的制定、文艺社团的组建、文艺媒介的建立、文艺审查的施行等几个方面,各自独成系统又相互交织。 第三部分是论文第二章:梳理国民党文艺政策的出现与国家文艺体制建设的关系,国民党文艺政策与“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及“通俗文艺运动”的关系。分析国民党推动文艺运动的政治化思维方式及“大众化”改造意图和失败原因。 第四部分是第三章:探讨文学社团与作家的组织化问题。立足第一手材料分析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创办的“中国文艺社”,各级党部创办和扶持的提倡“民族主义文学”的“前锋社”、“开展社”、“黄钟文艺社”等社团,以及国民党内各种政治势力创办的“线路社”、“流露社”、“新垒社”等社团的基本运作手段与作家的组织化策略。文艺社团通过对文学生产者的联络和组织,推动国民党的文艺运动和文化目标的实现。 第五部分是第四章:梳理和分析右翼文艺期刊成为国民党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和再生产工具的原因和过程。文艺期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自身的特性,加上政治宣传动员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培育,以及与中共在“文化领导权”上的争夺,成为国民党出版右翼文艺期刊的理论和现实动因。创办党报文艺副刊成为文艺统制的先声与尝试,而创办右翼文艺杂志并以此作为其意识形态话语最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和再生产场所。 第六部分是论文第五章:立足第一手材料梳理国民党书刊审查及电影审查制度的形成和衰落,联系国民党的政治统制和文化统制目标,分析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与其得失。同时,对书刊审查制度催生的“杂志年”现象及“杂文”文体的出现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第七部分是结语:国民党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多变性和欺骗性,导致其倡导的民族主义文艺在理论和创作上都陷入到双重贫乏之中,同时使得文艺审查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国民党的文艺统制是失败的。
[Abstract]:In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me in Nanjing , the Party ' s ideology and strategy are nationalism . In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me in Nanjing , the ideology and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Kuomintang ( KMT ) are very complicated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this topic research ,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research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the Kuomintang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nationalism , and the cultural goal of the ten years after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ower is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ism as the ideology of one element , trying to promo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gime and the need of its realistic politics .



The thir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 :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the Kuomintang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syste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literary and artistic policy and the " Three People ' s Literature " , " nationalist literature movement " and " popular literary movement "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ird chapter : to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associations and writers . Based on the first material analysis , the " China Art and Art Society " , which is directly founded by the Kuomintang Central Publicity Department , is founded and supported by the party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 and the organization strategy of the writers is the " line society " , " Lu Lu " and " Xinyi Society " which are founded by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Kuomintang .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ssociations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ovement and cultural objectives of the Kuomintang through the liaison and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producers .



The fifth part is the fourth chapter : carding and analyzing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to become the cause and process of the Kuomintang ' s ideological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the re - production tool . As a kind of mass media ,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 together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mobilization and national concept , as well 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 cultural leadership " , become the first and practical reasons for the Kuomintang to publish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 and the right - wing literature and art magazines are establish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ssemination tools and reproduction places for their ideological discourse .



The sixth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 Based on the first hand material , comb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line of the Kuomintang book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film review system , linking the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goal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 and its gains are analyzed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uthor makes a 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 magazine year " and the " essay " style of the book review system .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 Kuomintang nationalism , as an ideology ' s multi - variability and deception , leads to its advocacy of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both in theory and creation ,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 Therefore , the Kuomintang ' s literary and artistic unification is failed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占彪;;国民党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J];档案春秋;2011年08期

2 魏文享;;职业团体与职业代表制下的“民意”建构——以1931年国民会议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3 熊艳;;从政治合法性的丧失看国民党统治的覆灭[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4 刘奕;;不可阻挡的红色浪潮[J];贵阳文史;2011年04期

5 李沛霖;;陶铸在南京狱中[J];档案与建设;2011年07期

6 闫永雪;;“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毛泽东致新年献词[J];中国档案;2011年08期

7 孙建伟;;1949,海关舰船拒驶台湾[J];档案春秋;2011年07期

8 潘洗;;旋转的夏天[J];海燕;2011年07期

9 王猛;;潜伏在宋子文身边的“红色”经济学家[J];东西南北;2011年13期

10 程丽红;叶彤;;“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有关政治改良的言论[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渊脉;;对“皖南事变”的几点看法[A];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论文集[C];2001年

2 傅绍昌;;略论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原因[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张钢杰;;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几个问题[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张同新;;谈谈新军阀混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5 李学昌;;试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6 盛观熙;;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发行的最后一套纸币[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7 纪亚光;;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团管制[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崇钫;;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个问题[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9 肖银成;邢庆洲;;气壮华夏 国魂永存——国民党抗国日殉将士评介[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10 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霞;沈]三与英美烟公司[N];经理日报;2006年

2 佟方;战时烟类专卖[N];经理日报;2007年

3 焦安兵;尘封的“中国潜艇款官司”[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刘平;不容青史尽成灰[N];上海金融报;2010年

5 孙闻浪;长歌从此去 岭外有芳菲[N];中国档案报;2006年

6 胡垒;浦熙修:26篇人物专访记录重大历史[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王敬东;莫把臆改品当稀钞[N];金融时报;2006年

8 记者 瞿剑;闵恩泽: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N];科技日报;2008年

9 孙晶岩;中国奥运第一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通讯员  林钊辉;黄绍z选段迨匾洹烦醢姹鞠稚碓坪蚚N];丽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泽雄;(1927~1937)国民党的文艺统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晓飞;国民党的民众动员政策及其转变(1924-1927)[D];吉林大学;2012年

3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宁文晓;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向芬;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付春杨;国民党党国体制:作为一种政体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7 向婷;对国共合作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宫炳成;南京国民政府社团政策与民众运动控制(1927-1937)[D];吉林大学;2012年

9 曾凡贞;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明;试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向左翼发展的历史趋势[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美霞;戴季陶考铨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房世刚;论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国共两党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单晓辉;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扈书霞;中国近代合作运动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6 陈文高;“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以及其威权政体的政治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程乐;国民党与五卅纪念(1926-1930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鹏飞;国民党与五四纪念(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海嘉;抗战时期国民党职业团体政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洪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年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9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69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