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民意测验探析
本文选题:《京报副刊》 + 民意测验 ; 参考:《近代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1926年1月4日,《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投票者达791人。投票结果显示,冯玉祥、李烈钧等新兴军阀得票高于段祺瑞、张作霖等旧式军阀,反映出北伐前夕民众对北洋军阀内部力量消长的认知变化。在评选出的前10位"柱石"中,国民党员或亲国民党人士占了7位,揭示了国民党的重新崛起,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时人的普遍好感。王宠惠、王正廷、顾维钧等外交家的入选,说明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的表现得到了民众的认可。该民意测验结果还反映了科学救国、国语运动、汉字改革的社会思潮在知识界的影响。
[Abstract]:On January 4, 1926, the Beijing News Supplement published in the front page of the first issue of the New year, the editor in chief Sun Fuyuan solicited the initiative letter of "the New China pillar stone ten people" from the reader. The poll lasted 55 days, bringing the turnout to 79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ew warlords such as Feng Yuxiang, Li Lijun and other old warlords, such as Duan Qirui and Zhang Zuolin, gained more votes than the old warlords, which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the people's cognition of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internal forces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before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Of the top 10 "pillars", 7 wer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Party or pro-Kuomintang personages, which revealed the re-emergenc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gained the general goodwill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 The selection of Wang Daohui, Wang Zhengting, Gu Weijun and other diplomats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roup of professional diploma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The results of the poll als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f scientific national salvation, mandarin movement and Chinese character reform in the intellectual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技术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分类号】:K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天宏;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宝东;法学家王宠惠:生平·著述·思想[J];比较法研究;2005年01期
2 李思奇;;20世纪初苏俄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交往原因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3 俞祖华;赵慧峰;;退与守:吴佩孚晚年儒道观考释[J];民国档案;2014年04期
4 虞和平;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5 刘家峰;;从助手到领袖:1910年代的中国基督徒——以诚静怡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6 余杰;;失望与希望:《努力周报》有关国民党问题的论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刘宝东;出山未比在山清:王宠惠自由主义思想之流变[J];学术交流;200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艾虹;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佳龙;聂云台改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程;党意还是民意—上海《民国日报》上的民意测验(1928-1932)[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范小渝;王宠惠宪政思想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孙宝琴;《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重大事件的报道分析(1936-1941)[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天宏;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J];近代史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应征书目(一)[J];名作欣赏;2014年01期
2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应征书目(五)[J];名作欣赏;2014年13期
3 王世家;《京报副刊》“青年爱读书十部”“青年必读书十部”资料汇编[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7期
4 刘超;读中国书——《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书目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陈捷;;《京报副刊》的媒介性质及文化角色研究[J];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02期
6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应征书目(七)[J];名作欣赏;2014年19期
7 陈捷;;现代学术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以《京报副刊》广告栏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应征书目(三)[J];名作欣赏;2014年07期
9 许志英;;《觉悟》、《学灯》、《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的}B刊日期[J];文学评论;1963年05期
10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应征书目(四)[J];名作欣赏;201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昌凤;《京报副刊》:林语堂曾与鲁迅并肩战斗[N];中华新闻报;2003年
2 方汉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新闻史:新闻事业的座标[N];中华新闻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素春;《京报副刊》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1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7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