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视角下的句容县城形态——以民国地籍图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中小城市 + 城市形态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02期
【摘要】:我们对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特征的印象基本来自于以都城为代表的大城市,而对中小城市的形态特征,则至今印象模糊,原因在于缺乏高精度的资料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1948年句容县完成县城地籍测量,并留下34幅比例尺为1∶500的地籍图,这批大比例尺地图成为研究句容城市形态的宝贵资料,以此个案切入或可揭示传统时期中小城市的若干城市形态特征:城墙以内拥有一定比例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城市内部各功能分区虽有但并不明显,尤其是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无法截然区分,很难说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中小城市存在一个现代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分区。
[Abstract]:Our impress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is basically from the big cities represented by the capital cities, while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still vague. The reason is the lack of high-precision data for in-depth case studies. In 1948, Jurong County completed the cadastral survey of the county town and left 34 cadastral maps with a scale of 1: 500. These large scale maps have become valuable data for studying the shape of the city in Jurong. This case study may reveal some urba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period: there is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unused land within the city walls, and the functional zoning within the city is not obvious, Especially the commercial district and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can not be distinguished completely. It is difficult to say that there is a modern and strict functional district i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und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conomic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950102)资助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2 周锡瑞;孟宪科;;华北城市的近代化——对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思考[J];城市史研究;2002年00期
3 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2009年04期
4 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5 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6 江伟涛;;论中国江南经济史研究中“城镇”的界定——以1927—1933年江苏句容城市化水平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03期
7 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02期
8 江伟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测量及评估——兼论民国各项调查资料中的“土地数字”[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云尧;;武汉城市空间拓展浅析[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2 欧阳勇锋,张延龙,蒋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3 国巧真;蒋卫国;易文斌;;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镇形态特征识别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4 赵亮;;清前中期的农林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5 赵亮;;18世纪中国的生态政策与生态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6 虞云国;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新光;论中国农民的特质——兼谈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政策调整的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罗莉;;清代西江下游经济开发对森林变迁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孙旭;话本小说与江南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超;张靖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城镇及其价值评估和比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伍国正;;古城形态及其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综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态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3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苏文松;周文生;;基于GIS的城市形态总体设计——以大庆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6 陈群元;喻定权;邓凌云;;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动态预测系统研究初探——兼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与信息化[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7 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9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曹曙;江军廷;;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小虎;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D];浙江大学;2011年
5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侯鹏;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宇萃;基于时空相关性分析的城市交通模式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丛晓元;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邯郸城市街区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彭飞;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2 李亚明;上海城市形态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3期
3 周维钧;厦门城市形态与结构布局[J];城市规划;1993年03期
4 陶松龄,陈蔚镇;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7 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城市规划;1995年02期
8 疏良仁;北海市域空间形态初探[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9 张卫宁,李保峰;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新问题——德国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启示[J];城市问题;1998年04期
10 张尚武;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形态与综合交通[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永杰;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之光;泰山崩于前[J];江苏地方志;1995年03期
2 傅贵;夜游秦淮[J];炎黄春秋;1996年12期
3 胡居成;创业维艰毁誉多——项英与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八)[J];党史文汇;1995年04期
4 毛白瑛;历史的回响──茅山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史实[J];档案与建设;2001年08期
5 钱凯;陈毅在茅山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工作[J];江淮文史;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7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8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