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外官员的往来仪节问题

发布时间:2018-07-04 12:17

  本文选题:平行往来 + 地方交涉 ; 参考:《齐鲁学刊》2014年04期


【摘要】: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Abstract]: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Sino-British Treaty of Jiangning, the Qing government has opened ports of trade one after another,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have set up consulates in these ports to deal with local officials in China. However,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officials do not explicitly regulate the official exchange ceremony, Chinese and foreign officials do their own thing, the reception specifications are high and low, so it is easy to misunderstand. For a long time, consuls and local officials were troubled and quarrelsome. After decades of running in and out, British Minister to China Wade took the "Ma Jiali case" as an opportunity to ask the Qing government to clearly regulate the offici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n formulated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official exchange ceremony abridged."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 of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conflict of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lthough the ceremony Abstrac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xchanges raised the rank of ritual of foreign consuls and foreign missionaries, they we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verstepping and local governors' official documents. However,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local officials have fail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flic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52;D6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06期

2 陈振江;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3 王国平;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范围及列强的侵权[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4 余才恒;近代中国“开埠”述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5 张晓辉;近代列强入侵与岭南各通商口岸地位的变迁[J];岭南文史;2002年04期

6 李娜娜;;浅析有关晚清自开商埠的几个基本问题[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永帅;;近代的通商口岸与东西部经济现代化[J];兰州学刊;2010年08期

8 牛建立;;通商口岸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我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五口通商”有何区别?[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1985年02期

10 张博;营口代牛庄开埠考[J];历史教学;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景海;;秦皇岛港开埠溯源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2 崔志海;;试论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3 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4 许方宁;;评马赖之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黎仁凯;;从闭关到开放[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6 滨下武志;朱荫贵;;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李小舰;;孙中山经济思想与梧州经济发展[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王健;潘光;;上海犹太人与抗日战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邹小站;;国是、议论、风气与西学东渐——以洋务时期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树林;一部传记,见证民族伤心史[N];光明日报;2007年

2 徐风;最后的努力[N];吉林日报;2007年

3 习斌;《扬子江白话报》的几桩历史“公案”[N];镇江日报;2010年

4 ;勿忘国耻[N];中国矿业报;2000年

5 吴岗;租界地契——瓜分中国的缩影[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6 撰稿 王学毅 孔晶 刘连岗;解码档案里的历史[N];大连日报;2010年

7 李小敏;我国最早的邮局[N];民主协商报;2005年

8 张鹭;绅商崛起[N];经济视点报;2008年

9 赵旭峰;滇越铁路:一条通往近代化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张继平;济南开埠:周馥干得很出色[N];济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一群;晚清汉口贸易的发展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佳余;近代东北开埠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密峰;晚清时期外人来华游历管理政策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丁勇;五口通商以来沪甬的外贸与移民(1843-1913)[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志军;论近代中国的子口税制度[D];郑州大学;2006年

4 石会辉;民国时期山东商业历史考察(1912-1937)[D];南昌大学;2008年

5 于越;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D];吉林大学;2006年

6 余群美;晚清浙江手工业及其市场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7 徐双华;晚清烟台贸易的发展及其衰落原因分析(1863-1911年)[D];厦门大学;2009年

8 马萍萍;晚清海派园林剖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飞;晚清外国在广州的房地产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侯鹏;清代浙江厘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6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96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