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重组

发布时间:2018-07-16 09:30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中国东北。这个历史巨变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引发了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国民党内部历来派系林立,政见不一,甚至兵戎相见。国民党和共产党势不两立,进行着生死搏斗。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全国人民的抗日怒号中,国民党各派暂时放下矛盾,团结御敌,而且国民党和共产党也摒弃前嫌,携手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家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Japanese imperialism brazenly invaded northeast China. This great historical change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as directly led to the recombination of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KMT has always been faction, political differences, or even war against each other.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were at odds and engaged in a life-and-death struggle. However, at a time of national peril, in the midst of the anti-Japanese anger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KMT factions temporarily set aside their contradictions and United against the enemy, and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set up an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hand in h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forces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put an end to the long state of fragmentation of the country, made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unite under the banne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分类号】:K264.3;D6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王亚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政策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3 张芷瑜;;试论对日“和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兴祥;;论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置[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5 祁州;鲍罗廷和蒋介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李亮;“史迪威事件”原因再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贺良林;;在抗日与反共间游移——抗战时期蒋介石心态剖析[J];沧桑;2008年04期

8 殷宗茂;对张学良送蒋回宁原因的几点认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薛锋;;论张学良的和平统一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周涛;随琳;;张学良的抗日御侮思想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蔡继煌;;为中华腾飞弘扬铁军精神[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2 苗青;;合作、斗争与发展: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研究初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3 傅修海;;瞿秋白的“赴俄记者”事考[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韩向东;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向东;中共“一大”至“五大”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12年

7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艳;论张学良的日本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士杰;论黄桥战役与我党军事反顽斗争策略的形成[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猛龙;杨天石与蒋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旭晖;陈独秀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亢凤华;论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湖北的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艳;1947-1948年联勤总部武汉被服总厂罢工事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殷娟娟;国共两党对1943年新约的反应及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秀芳;国难期间的外交政策与“意见领袖”[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吴熙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梦洋;;从国民党华北地方党部的抗日救亡活动看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必然[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12期

2 郑大华;;理性民族主义之一例:九一八事变后的天津《大公报》[J];浙江学刊;2009年04期

3 傅玉能;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胡玉海;中国现代化与九一八事变后的迟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胡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02期

6 陈廷湘;;政局动荡与学潮起落——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运动的样态及成因[J];历史研究;2011年01期

7 易新涛;;九一八事变与苏联对华政策的缓慢转变[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04期

8 肖如平;李红梅;;九一八事变后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4期

9 陈积敏;张同侠;;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评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晓荣;“七·七”事变前冯玉祥的抗日思想[J];理论导刊;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希亮;;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空间的嬗变及其再构建[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缪慈潮;;福州地区党组织在抗战中的作用[A];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专刊[C];2005年

3 王子庄;;我所亲身经历的新十一旅起义前后[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玉海;;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境内外国军事势力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曾景忠;;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金以林;;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蒋倒张活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7 京中;;抗日战争史研究述略[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8 张寿春;;抗战的三大历史转折作用及其启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9 苏智良;江文君;;上海对抗日战争的贡献[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转折点——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宣传提纲[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纪念特刊[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蜀;国民党为何要杀张澜、罗隆基[N];北京日报;2003年

2 记者童力;日共机关报评九一八事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戴敦峰;“攘外必先安内”走到尽头[N];南方周末;2005年

4 王勇 傅伟韬;中国青年党投靠国民党始末[N];团结报;2002年

5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不忘国耻 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05年

7 耿守玄;国民党成立之初与宋教仁之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周口市政协文史委邋王羡荣 马毅堂;忆周口的四次解放[N];周口日报;2007年

9 胡宗奎;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屯垦生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鞠向明 于路生 宋中华;理琪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N];中国档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3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4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D];四川大学;2006年

6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守业;国民党改组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芬;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述评[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范连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惩治腐败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颖;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友人视野中的国共两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智丹;国民党应对宪政的政治举措[D];吉林大学;2005年

6 周鹤敏;国民党在湖北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卓;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9 王媛;南京国民政府出版管理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佳群;试析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25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25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