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玉米物流空间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1 09:24
【摘要】:民国时期四川玉米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沱江、涪江、嘉陵江下游、川江沿线及附近地方,岷江、渠江物流活动较少。平原区玉米在赵家渡集散后沿沱江一线运输;川北玉米沿涪江、渠江经合川下运重庆、峡区;川江一带玉米积聚川江沿岸城市而下运至三峡、巴东等地。民国时期四川玉米物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在于:玉米资源禀赋,盆地北部旱地及沱江、嘉陵江流域上游盛产玉米,盆周山地东部、东南部有大量玉米种植;饮食消费的空间差异,西南山地的玉米是主食之一,腹地以米谷为主食,高原畜牧区以畜产品为主;交通条件,沱江、嘉陵江等流域水运发达。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ogistics activities of Sichuan corn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uojiang River, Fujiang River, the lower reaches of Jialing River, along and around the Sichuan River, but less in Minjiang River and Qujiang River. In plain area, corn is transported along the Tuojiang line after Zhaojiadu distribution; northern Sichuan corn is transported along the Fujiang River, Qujiang River is transported down through Hechuan to Chongqing, gorge area; along the Sichuan River, corn accumulates in the cities along the Chuanjiang River and down to the three Gorges, Padang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asons fo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rn logistics in Sichuan were as follows: natural endowment of corn resources, dry land and Tuojiang Riv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abundant corn produc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Jialing River basin,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a large amount of corn cultivation in the southeast;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dietary consumption shows that corn is one of the main food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 region, rice valley is the main food in hinterland, livestock products are the main food in highland animal husbandry area,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are developed in Tuojiang River, Jialing River and other watersheds.
【作者单位】: 重庆警察学院思政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四川区域物流地理”(项目编号:12XJC770015) 重庆科技学院校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时期重庆物流地理研究”(项目编号:CK2013Z17)
【分类号】:F329;K258;F25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家君;时慧娜;吴殿廷;;我国典型经济强村的村域经济类型探讨——以历届“中国十佳小康村”等55个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1期

2 马丽;方修琦;;清代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空间格局[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3 白如山;王晓文;蔡朝双;;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宁;桑广书;;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空间格局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5 吴承忠;韩光辉;;元大都休闲文化景观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彭丽;秦趣;苏维词;;重庆市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8 王姣娥;莫辉辉;金凤君;;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9 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5期

10 孙中伟;路紫;贺军亮;;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J];人文地理;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张增祥;;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杜洋;徐慧;;南京市各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郜晓雯;任帅;李思远;曹广忠;;北京市家装建材市场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家鹏;;湖北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肖风劲;张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相关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兰安军;潘祖燕;文锡梅;;基于GIS的贵州喀斯特坡立谷空间格局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罗文光;;永安市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国华;贺艳华;;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的形成机理与调控机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勇;;基于生态安全的珠三角城镇群生态空间格局[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候西勇;;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彦鑫;建设部高官批评遵义会议旧址空间格局遭破坏[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边峰;陕西加快建设关中一小时经济圈[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3 记者 孙晓梅;海盐未来五年工业发展架构框定[N];嘉兴日报;2005年

4 记者 林燕英 江泽丰 通讯员 冯继妍;《中山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N];中山日报;2006年

5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霍光;古街区类景区的格局解读与开发运作(中)[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实习生 楼佳莹邋记者 孙磊;“至少有80%”[N];杭州日报;2008年

7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霍光;古街区类景区的格局解读与开发运作(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曾一智;原日本宪兵队道外分部东楼被拆毁[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N];消费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朱艳冰 解丽达;河北城镇空间格局新构想[N];河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祖宏;西藏人口分布变动与其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圣法;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延斌;山东省外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城市网络体系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钱敏;基于知识表示与推理的城乡用地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D];南京大学;2013年

5 傅萃长;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与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6 尚占环;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及其植被更新[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7 卢炜丽;重庆四面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邓向瑞;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王成;局地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龚直文;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虎陈霞;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付桦;长江三角洲会展业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延;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晓波;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吴永生;江苏省城乡统筹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姚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7 杨晓华;深圳仙湖数字植物园空间格局分析与制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肖雄;跨国并购的产业模式和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谷加存;采伐干扰对次生林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康艳;秦岭山地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及生态保育策略[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6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76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