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货流行”与消费风气演变

发布时间:2018-08-18 13:56
【摘要】:晚清开口通商后,"洋货"开始大批输入并逐渐流行,经过初销、流行阶段,直至清末的普及,从作为奢侈品进入上层"剩余消费"领域,到普及于广大民众生活日用"必需消费"领域,使工业机器制品进入民众日常生活,形成近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基础。由此引起人们消费风气的演变,从被国人视为有害道德的炫耀性消费风气,到人们逐渐接受洋货,群相趋从,新奇相尚,形成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直至洋货进入日常生活一般消费品领域,形成实用性消费风气。市场的消费规则,贯穿传统与近代的日常生活的"经济实用"消费原则,引导民众通过与日常生活相连接的市场接受了近代工商业制度,体验到了近代工商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福祉,认识了近代工商业技术进步的趋势。这就是洋货流行给晚清中国人的生活启蒙,也为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奠定了民众生活基础。
[Abstract]:After the opening of trad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reign goods" began to be imported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After the initial sale, the popular stage,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oreign goods entered the upper "surplus consumption" field as luxury goods. By popularizing the field of "essential consumption"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industrial machinery products will enter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ople and form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life of modern industry and market economy. This led to the evolution of people's consumption atmosphere, from th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tmosphere, which was regarded by the people as harmful to morality, to the gradual acceptance of foreign goods by people, the tendency of the group to follow, the novel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fashionable fashion consumption atmosphere. Until foreign goods into the daily life of general consumer goods, the formation of practical consumption atmosphere. The consumption rules of the market run through the "economic and practical" consumption principles of the daily lif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imes,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accept the moder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ystem through the market connected with daily life. Experienced the well-being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o people's life, and recognized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is wa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the popularity of foreign goods, 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life for th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2 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卢忠民;;近代北京供会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5 鲁卫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小学教员及其生计初探[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6 何其敏;;区域竞争加剧与近代苏州的衰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章银杰;李峰;;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郑军;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9 高宝华;;我国近代手工业中包买制预付生产的形式和特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大玉;李薇;;北京私家园林研究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星;;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演变[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曾凡英;;关于盐都自贡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思考——兼论西部中小专业城市发展的道路[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3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夏菁;;春柳派与近代上海[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临港集聚形成的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周武;;晚清上海市政演进与新旧冲突——城市照明系统和供水网络个案分析[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9 张剑;;上海近代农业科技的繁衍与社会变迁[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10 江沛;;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敏;近代旅馆业发展研究(1912-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健美;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荣鑫;大连近代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风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黄玫;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管宏平;常德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学;2010年

5 彭勃;从“月份牌”广告看民国女性服饰审美意象的构建[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叶东;九江口岸贸易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简瑞;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D];江南大学;2010年

8 刘志斌;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9 卢伟;郑观应道教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10 常贵环;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年05期

2 刘忠;刘国忠;;“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6期

3 程兆奇;;《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序[J];炎黄春秋;2011年06期

4 张根福;;抗战时期人口西迁对西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段妍;;民初东北区域社会风气的演变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桃明;;打开传统文化与西式文明碰撞下的近代社会——读邵雍先生《中国近代社会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7 满永;;从观念走向生活:生产救灾中的革命地方化——以1940年代末的皖西北地区为中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8 丁琦;;从19世纪70年代《申报》透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振忠;陶明选;;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整理札记[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10 安秀玲;;20世纪初中国妇女社会生活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樊卫国;;孙中山与民国时期国货运动[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3 张才良;;红军长征与贵州民众社会心理之嬗变[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大年;;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吕文浩;;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左玉河;;2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徐斌;;从《闽省会报》看福建人民对台湾建省的关注[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陆兴龙;;《清末新政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9 何振东;;瞿秋白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功绩[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国际阶级斗争之序幕——郭沫若先生在美专讲,肖韵记[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N];北京日报;2007年

2 张凉;重绘中国近代史的多彩画卷[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阮中强;感受有色彩的晚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张艳华 章慕荣;民国时期的一场中外香烟大战[N];团结报;2000年

5 胡荣华;中国游美实业团卞肇新眼中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于树香;近代天津 承载工业文明领航北方经济[N];天津日报;2005年

7 陈时龙;晚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卫民;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D];上海大学;2013年

2 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年)[D];复旦大学;2006年

3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4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D];吉林大学;2007年

6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振宁;政治大变动背景下的上海俄侨(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袁梅;林则徐诗文中的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生活[D];新疆大学;2007年

3 王权;洋货内销与厘金问题(1861-1904年)[D];厦门大学;2008年

4 贾坤;近代来华外国顾问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r,

本文编号:2189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89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