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的历程

发布时间:2018-08-29 08:18
【摘要】:陕甘宁边区农业的发展是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因为当时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坏境也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发展农业有许多瓶颈。正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红色革命圣地,并且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人民发展农业,使得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障了抗战的需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党现今工作的重点,农业的发展直接保证我国经济的建设,现今各行各业都谋求转型发展的道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农村经济建设为主线,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及边区政府为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政策及措施,系统回顾边区农业发展的历程,分期阐述各个时期党对农业发展的不同侧重。 文章先就陕北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做了详细的阐述,客观理性的就农业发展的背景给以描述。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回顾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个分期农业发展的过程。土地革命时期重点阐述了党对农村中地权关系的调整,土地分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分阶段调整了地权关系的转变。抗战时期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的论述主要又分两部分,前半部分重在阐述党的一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后半部分重点论述这些措施对地主阶级以及占绝大多数的中农阶级的发展影响。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was the object of many scholars' research,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hens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were poor, the social bad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deficient in nature, and there were many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was under the harsh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reated the Red Revolutionary Holy Land here and led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win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i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people in the border region to develop agriculture, which enabl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nsured the nee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Party's current work.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irectly guarantees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Nowadays, all trades seek the roa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 can agriculture be better in the new situation? Faster development still needs our further efforts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is paper, taking the r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northern Shaanxi as the main line,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adopt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region. Expound in stages the different emphasis of the Party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ch period. The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Northern Shaanxi, and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stages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In the period of land revolution, the Party's adjustment to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ownership in rural areas is emphasized. Land distribution is the basis of all the work. In this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lso advanc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has adjus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ownership in s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half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Par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se 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lord clas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middle-peasant class.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F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长秋;走向新中国的第一步——记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J];党史纵横;1996年03期

2 米世同;刘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雷云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族宗教工作[J];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02期

4 孙业礼;;论抗战时期移民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历史教学;2006年09期

6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方克勤 ,杨永华 ,李文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J];人文杂志;1979年01期

8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的“待遇”[J];党建;1993年04期

9 李树江;;简论陕甘宁边区的回族革命歌谣[J];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10 武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资源调查工作[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玉;;党从延安走向全国执政[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扬;;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5 梁星亮;宋炜;;中W 共u#炶在延安fB期局部W髡衖私ê蛫缟鏶的[鎺和}摎W[A];“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武娟;;浅谈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花海洋;沙宁;;《讲话》前后的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河清;;陕甘宁边区民办小学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李春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能力探析——以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个案考察[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首发式暨座谈会会议记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涌;市场沟风云录:“总后方”陕甘宁的再突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记者 刘西英;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3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杨圣泉;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N];重庆商报;2005年

5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待续)[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记者 洋夏 通讯员 惠兴文;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修复竣工典礼在延安举行[N];西部法制报;2006年

8 记者 王连印;做好修复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胡正平;庆阳赋[N];光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燕萍 通讯员  谭晓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再现当年风貌[N];陕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欧阳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6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9 霍雅琴;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张炜达;陕甘宁边区法制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对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5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霞;试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宋美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宗教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0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10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