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对华经济政策(1931-1945)
[Abstract]: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1931-1945) was a relatively special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ave certain economic assistanc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aid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Roosevelt'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China, such as Roosevelt's own Chinese complex, Roosevelt's new policies and effects 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t that time. Can be said to be a background combing.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stage of Roosevelt'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China, that is,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non-recognition under the closed aid (1931-1938). Because of its own interests, the U.S. government generally adopts a neutral policy and is not actively seeking help from China. But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also had hidden aid to China, such as cotton and wheat borrowing, which mea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ridge of econom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part is that after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the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s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China showed two sides: aid and conditions (1938-1941). In this stag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de several large-scale loa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ung oil loan, Yunnan tin loan, tungsten sand loan, metal loan, leveling fund loan, etc. Borrowing terms gradually preferential, the amount of increasing, and from commercial loans into political loan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s comprehensive aid system to China (1941-1945).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ign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peal of the exclusion of China Act and the help of China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the four major powers; military aid, mainly for the provis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supplies and the dispatch of flying tiger teams to China;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Mainly signed on March 31, 1942, with no guarantee, no interest, no years of huge loans, and the $500 million loan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is the summary of the articl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5.5;K265;K7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秀玲;邓瑶;;风险社会与罗斯福新政的再思考[J];江汉论坛;2009年12期
2 曹玉秀;;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3 秦辉,徐扬;罗斯福新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昌忠泽;;罗斯福新政中的公共工程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什么借鉴?[J];中国软科学;2005年12期
5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罗斯福新政”拾遗[J];工友;2009年02期
7 黄一琨;;新政神话今又来[J];南风窗;2009年12期
8 王丽云;王华荣;朱耀顺;;浅析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莫晓菲;;金融风暴中我国就业政策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3期
10 鲁士海;;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J];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资中筠;;关于美国基金会的作用[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4 汪舒明;;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和经验[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万明;;“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刚;危机面前,人们又忆罗斯福新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N];经济视点报;2008年
3 陈达;奥巴马刺激计划:高科技版“罗斯福新政”?[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倪小林;另眼看罗斯福新政[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黄益平;从罗斯福新政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N];中国财经报;2009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高世楫 张军扩;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商灏;王建:中国需采取罗斯福新政式举措[N];华夏时报;2008年
8 徐立凡;中美关系的“定”与“不定”[N];华夏时报;2006年
9 薛福康;史论并茂的《中美关系史》[N];光明日报;2005年
10 中山大学教授 王则柯;美国贫富差距重新扩大的教训[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霞;经济法视域下的罗斯福新政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勇;地方因素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3 陈才俊;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5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金朝晖;中国政府解决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鲁男;罗斯福对华经济政策(1931-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舒娜;罗斯福新政立法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志;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法思考[D];中南大学;2007年
5 高杰;浅析中美关系发展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6 孙敬文;战略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丽琴;论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中美意识形态因素(1949-1972)[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岳俊;试析太平洋战争前后中美军事合作[D];山西大学;2008年
9 王彦文;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韩丽红;美国传教士在晚清中美关系中的角色研究(1830-1860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26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2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