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之学的两歧反应及不同立意
[Abstract]:The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Chen Li's theory in front of him, behind his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echo. Before Chen Li, the scholar attached the most importance to his work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but did not mention that he intended to transcend the academic stud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Zhang Zhidong's preaching,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School of Learning in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became prominent behind Zhang Zhidong, which l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great Confucianism and famous scholars of the past, and not only show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aths of the so-called "the study of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but also of the so-called "the study of the Han and Song dynasties". We can see the depth of the foundation. These scholars, who have criticized Chen Li and the study of Han and Song dynasties, have been extremely attracted to the works of the Chen Li Jing Jie Primary School and the geographical textual research, which are not only close to the scholars' understanding in front of Chen Li at that time, but even consistent with the final self-evaluation of Chen Li.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cademic itself has its own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is not subject to the transfer of external atmosphere and powe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13FZS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天根;;晚清域外报刊与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媒介镜像——以《天义》及《新世纪》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3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刘成群;;“求真是”与新安理学、皖派考据学间的学术演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5 高强,田延峰;试论清末“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高强;清末尊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赫亚;;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赵长林;中国藏书家阶层流变史[J];图书与情报;2000年01期
9 刘和文;论张潮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10 尹奇岭;;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J];出版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玉梅;;解读冯友兰念清华学人的文化符号之“仁”与“成仁”[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乐爱国;;论朱一新对程朱理学的推崇[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学继;;探索体国经野之方略——110年来有关我国一级政区改革方案评议[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6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潘光哲;;张自牧论著考释札记——附论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7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鲁法芹;《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2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惠娟;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长生;四堡刻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威;现代传媒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丁羿;儒家的学术化与《尔雅》成书[D];南京大学;2011年
9 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崣思木;《太平御壗》引《姫文》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凡亮;;菊坡精舍与东塾学派[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居渊;论晚清儒学的“汉宋兼采”[J];孔子研究;1997年03期
3 张至;;陈澧开反对“时文”的先声[J];开放时代;1984年06期
4 王惠荣;;晚清汉学家与近代社会变迁[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史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J];史学月刊;2003年03期
6 黄健敏;鸦片战争前广东学海堂学长关于鸦片问题的讨论[J];广东史志;2003年01期
7 陈国庆,徐晓霞;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之关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曼;陈澧《东塾读书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立帅;晚清汉学派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4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3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