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梦难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挫败——以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10-12 14:11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进入了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时期。如果中国能够善加利用,将极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重建。然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决策一再失误,在处理与盟国关系的问题上,先获咎于苏,复结怨于美,且不和于英。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因驻华美军费用结算问题、史迪威指挥权问题、是否应向中共部队提供部分租借物资问题等,与美国发生严重冲突,引致美国朝野对重庆国民政府极为不满,中国在盟国内部实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国民政府在战后的困境与失败,实际上只是此时已有各种矛盾之逻辑发展。
[Abstract]:After the Pacific War broke ou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entered the most favorable period for China. If China can make good use of it, it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China's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Jiang Jieshi National Government made repeated mistakes in it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In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relations with its allies, it was first attributed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blamed again on the United States. Moreover, it disagreed with Britain in its diplomacy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4 because of the settlement of US military expenses in China. The issue of Stilwell's command power, whether or not to supply some of the leased materials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s, and so on, has caused serious conflic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l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pposition to be extreme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Chongq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China has actually fallen into a state of isolation within its allies. In fact, the predicament and failur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fter the war is only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t this tim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11BZS042) 2010年度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国民政府(高层)外交决策及外交思想研究”
【分类号】:K262.9;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J];历史研究;2008年06期

2 左双文;;陪都重庆:一些曾被忽略的侧面[J];同舟共进;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尊严;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交涉若干问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2 刘冬梅;;顾维钧外交策术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李乐曾;;抗战中后期朱家骅的对德活动——以国民党的对德舆论及敌后对德工作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1年02期

4 薛永芳;;试析中英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条件及意义[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赵志辉;开罗会议新论[J];世界历史;2004年05期

6 虞和平;;200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10年01期

7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0年06期

8 马克锋;;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0年11期

9 卢文静;姚尚右;;抗日战争与中国大国地位之重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胡德坤;刘晓莉;;论联合国创立初期美苏英之间的分歧与协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任育德;;雷震看抗战时期党派活动:兼述《中华民国制宪史》史料价值[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徐蓝;;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4 冯琳;;战后中英商约流产论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左双文;朱怀远;;王世杰与战后对日和约问题的交涉[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淑凤;陈进金;;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台湾)[A];蒋介石的人际网络[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4 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韩永利;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D];武汉大学;2000年

8 毛瑞鹏;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9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曲延明;斯大林与联合国的成立[D];外交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鲁男;罗斯福对华经济政策(1931-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俊;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倩倩;蒋介石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D];浙江大学;2011年

4 印超;媒体视角下的大国意识(1943-1945)[D];复旦大学;2011年

5 潘岳;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在缅甸的合作与分歧[D];安徽大学;2011年

6 陈梅;罗斯福总统“国共联合政府”构想的出台及其实施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保丰;外蒙古独立过程的历史考查[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忠艳;1945年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战略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波;抗战中后期及战后初期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振林;1941-1945年中国战时大国地位得而复失的历史演变[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03期

2 陈谦平;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外关系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2期

3 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1期

4 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红英;;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职业介绍[J];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01期

2 李荣峰;从《多鼠斋杂谈》看抗战后期的老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3 左双文;抗战后期孙科关于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张[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2期

5 唐正芒;论抗战后期大后方文化运动重心的转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侯德础;;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J];民国档案;2006年02期

7 石慧玺;;再论抗战后期甘肃经济的严重萎缩及其原因[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10期

8 傅义强;;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转变原因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04期

9 黄胜林;;略论抗战后期中国的大国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10 张赛群;;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侨教救济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抗战后期关于建都问题的讨论[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2 刘守仁;;抗战后期美军缘何未在中国沿海登陆[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3 于宁宁;;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美为重心的外交格局的形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4 张豫豫;;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台湾光复[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5 李剑峰;;军民共唱一首歌[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6 万海峰;;深切怀念汪少川同志[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7 ;伏案休叹流光速 剪影犹存云爪泥[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8 郭秋光;;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9 李刚;;1950年代初期南京“反侮辱、反诽谤”运动的历史考察——大学与“美国想象”的塑造[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亚明;;深切怀念老文工团长顾云纠[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立杨;中国文化不是飞机大炮所能摧毁的[N];光明日报;2005年

2 石仲泉;甲申三百六十年祭[N];文汇报;2004年

3 陈星生;肩负挽救民族危亡重任的光荣城市[N];自贡日报;2010年

4 谢其章;话说“油印书”[N];中国艺术报;2004年

5 姜泓冰;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N];人民日报;2008年

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高建设;吴大观:航空人的精神丰碑[N];陕西日报;2009年

7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陈弘君;华南敌后战场开辟的历史意义[N];光明日报;2005年

8 特约记者 李华彬;战争阴云下:一个非常时期的财政变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9 周明;阳翰笙: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将军剧作家[N];中国艺术报;2007年

10 德 合 .;老存单存出新市场[N];中国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志云;《文艺先锋》(1942-1948)与国统区文艺运动[D];四川大学;2007年

2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3 罗金寿;战争与司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宋青红;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D];复旦大学;2012年

6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苏州大学;2004年

7 王金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晓芬;论抗战后期甘肃“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温小平;抗战后期国共两个中国之命运论战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黄俊;臧克家诗歌与抗战后期的重庆文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潜;抗战后期国统区小说创作中的启蒙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薇;抗战后期巴金小说与俄国文化[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淑芳;抗战时期的民主追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丹;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霞;大后方抗战文学的奇葩[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9 耿密;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革中的西南实业会[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曹月柱;毛泽东新区工作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6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66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