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津海关道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2 08:26
同治九年(1860),天津教案爆发,为使天津城内各方权力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在曾国藩、毛昶熙和李鸿章等人筹划下,中央决定裁撤三口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并添设津海关道一职专管中外交涉和新、钞两关税务。津海关道的设置突破了原本由天津道兼管交涉和海关事务的惯常做法,成为一个特例。天津正式形成直隶总督与津海关道共同处理对外交涉的上下两级交涉体制。 自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权篆直隶总督以来,天津逐步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和洋务的中心。津海关道以其折冲转圜的地位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理交涉的得力臂膀。在晚清士人皆视洋务为畏途的情况下,津海关道久办交涉,形成了“诚心”、“持平”、“信诺”、“持大体”、“不卑不亢”等对外交涉风格,他们以“持平”办理的原则处理了议结中外教案、参与中外订约修约谈判、负责庚子事变之后接管天津等众多中外交涉事件,缓解了中外矛盾。同一时期,清政府也经历了从最初被迫无序办理对外交涉到中央建立外务部,确立正式外交体制的演变历程,津海关道作为中央的一次区域性尝试,见证了中国近代外交演变的全过程。 津海关道与天津海关洋税务司共同管理津海关事务,是权责互补之同僚,但津海关道在管理津海关事务时占据主要地位,是津海关名副其实的主要领导者。在立足于交涉与海关事务之外,津海关道还凭借其才能,日渐被李鸿章倚为股肱助手,成为协助李鸿章创办和管理各类洋务新政事业的首席大将。同时为弥补自身只能在不平等条约体制下办理对外交涉i-难以获得社会民众普遍认可的不足,津海关道比天津其他同级官员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到办学、城市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中,以获得自保和发展之道。相对于传统官员而言,办理对外交涉、管理海关并投身于洋务新政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津海关道是中国最早一批尽力弥补中外隔阂,缩短中外差距的官员,是近代中国新式官僚的先驱。 随着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离职,津海关道逐步脱离洋务新政事业,回归本职,专管中外交涉和海关事务。1901年中央成立外务部。外务部逐步加强了对津海关道的管辖权,原本津海关道协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理对外交涉,起折冲转圜作用的身份定位悄然发生改变,津海关道制度也逐步丧失了直隶总督的支持与保护,但津海关道又不能不受原有格局的限制和督抚的制约,多重上级领导体制成为津海关道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津海关道制度的内在矛盾日益显现,对它的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在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浪潮中,外务部要求有交涉事务的省份设立交涉司专管对外交涉。1910年直隶设置交涉使一职,津海关道自此完全脱离对外交涉职能,专管海关。清末改革中津海关道职能被割裂的现实虽是近代职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清朝末年中央与地方改革缺乏周密制度安排的现时也预示着清政府迅速终结的必然性。时隔仅两年后,清王朝灭亡,津海关道改名为海关监督,津海关道制度自此终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2
本文编号:2344876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52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
四、潜力与方向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津海关道的设立
第一节 道台的设立与沿革
第二节 清后期海关道制度的形成
一、清朝海关的设立与演变
二、海关道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天津开埠与三口通商大臣的设置
一、天津开放通商
二、三口通商大臣的设置及其局限性
三、天津教案与三口通商大臣的裁撤
第四节 津海关道的设立
一、议设津海关道
二、首任津海关道的遴选
三、添设津海关道背后的隐情
第二章 津海关道的基本情况考察
第一节 津海关道的职能变迁
一、津海关道事权的最初界定
二、中后期职能的演变
第二节 津海关道的衙署及衙门的内部构成
第三节 津海关道的收入和办公经费
一、最初的薪俸和经费
二、后期的收入和办公费用
第四节 对津海关道员的量化考察
一、地理背景
二、资格与行政经历
三、接受任命时的年龄与任职时间
四、升迁与后期的经历
第三章 津海关道与晚清官僚体系
第一节 津海关道与直隶总督
一、对直隶总督的量化考察
二、直隶总督管理津海关道的权力渊源
三、津海关道的任职路径
四、津海关道与直隶总督之间的矛盾
五、直隶总督的思想倾向对津海关道的影响
第二节 津海关道与天津道
一、对天津道的量化考察
二、权力渊源的不同
三、初期李鸿章的分工设想与政治现实
四、后期中央控制下责权的澄清
第三节 津海关道与晚清官僚政治
一、变局中直隶总督职权的扩展
二、中央对地方政治势力的控制
三、中央权威下地方官僚群体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 津海关道与中外交涉事务
第一节 津海关道最初的工作环境
第二节 教案的处理
一、晚清的教案
二、津海关道陈钦对《传教章程》的修改
三、议结“布国商人索赔案”
第三节 中日定约、修约谈判
一、日本第一次请求订约
二、日本第一次毁约
三、日本第二次毁约
第四节 庚子事变后接收天津
一、庚子事变对天津政局的影响
二、接管天津
第五节 对津海关道交涉职能的评价
第五章 津海关道与海关事务
第一节 晚清的海关监督与税务司
一、偏误:传统观念中海关监督的地位
二、五口通商之初的海关监督与领事官
三、税务司与海关监督并立的二元体制
四、清政府和总税务司对两者关系的定位
第二节 津海关的税务司群体及其职责
一、津海关税务司群体
二、津海关税务司的职责
第三节 津海关道管理津海关的具体职责
一、征收税款
二、保管税款
三、支付和解运税款
四、参与确定税额
第四节 津海关道与津海关税务司的关系——以同治末年洋药斤数案为例
一、权责互补之同僚
二、来自税务司的努力
三、津海关道对税务司的依赖
四、两者间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第六章 津海关道与洋务新政
第一节 津海关道职责的拓展
第二节 津海关道与洋务新政
一、天津机器局
二、旅顺军港
三、华盛纺织厂
第三节 津海关道在洋务新政事业中的作用
一、指臂之助
二、保驾护航
三、保障经费
四、确保权益
第四节 津海关道职能的再变化
一、津海关道职能的收缩与回归
二、津海关道职能的后期定位
第七章 津海关道与天津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开埠通商后天津的变化
一、国家的海防重地
二、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与工商业城市
第二节 津海关道与近代天津的教育事业
一、广设义学
二、兴办近代学堂
第三节 津海关道与近代天津的市政建设
一、整修道路
二、整饬环境卫生
三、整治海河
四、改造桥梁
第四节 津海关道的善举
一、恤嫠会
二、广仁堂
三、支持采访局
四、津海关道在全国的赈灾济贫活动
第五节 津海关道倡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动力
一、经费来源
二、公益事业中津海关道的首要地位
三、获得社会声望:津海关道自保与发展之道
结语
征引史料与参考论著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J];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2 康沛竹;战争与晚清灾荒[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3 董方奎;;《局外旁观论》新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刘伟;;晚清关道的职能及其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J];近代史研究;1982年04期
6 丁抒明;东海关设关考略[J];近代史研究;1985年02期
7 赵德馨;洋务派关于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决策[J];近代史研究;1991年01期
8 向中银;晚清外聘人才的奖赏制度[J];近代史研究;1996年05期
9 朱浒;;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J];近代史研究;2008年06期
10 陈文桂;中法战争期间赫德“业余外交”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44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4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