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
[Abstract]:The specific r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needs the new theory generation, the complex social ecology needs the new construction path. Whether it was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Shaanxi, or the interpretation as the "Yan'an road" of the CPC revolution, the Yanan period was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PC and the rural society reached its best state. It is also the Yanan policy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Yanan road of rural practice.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one h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eds to build a new way of thinking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demands of the people also greatly affect the policy measures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ural construction road formed from this not only embodies the strong "Yan'an color", but also has the era outlook and "rural landscape" under the original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社会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陕甘宁边区县政与县长研究”(13FDJ003)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10&ZD107)
【分类号】:K2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袁文伟;;陕甘宁边区的匪患治理与社会整合[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黄正林;;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2期
3 贺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J];南开学报;2006年06期
4 齐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禁毒斗争及其历史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孙如轩;;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礼治”——对一次村民代表会议的观察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3 包先康;李卫华;;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理念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国锋;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5 刘晓炜;;村委会选举中的监督与侵权救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6 李翔;杜鹏;;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7 刘同君;王筱琴;;村民自治过程中内部权利冲突的救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张新光;;目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易蕾;;莎菲形象的时代接受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周毅;贫困经济学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续前)[J];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君;高飞;李俊;;地权纠纷中的法律救济——村庄合并中的农地权属纠纷救济的理想与现实[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张健;;农业税费免除前后村干部的行动逻辑——关中庙村的个案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李平;张秋菊;;省际边界地区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分析——以闽粤边界的新丰镇为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过军;卢福营;;村庄治理中妇女的组织参与——以浙江省K村为个案[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周洪波;;对当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理论思考——基于政治发展视野下的理性分析[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恩韶;陈朋;;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回顾、反思与前瞻——以村民自治为分析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8 付春;任勇;;民族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戴冰洁;;政治参与视角下的媒介作用探析——以浙江地区电视媒介的政治参与实践为例[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傅小青;;延安时期宪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胜男;北京城市手工业研究(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志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民法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孔琰;泰安市农村基层组织廉政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鹏;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政策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相焕伟;集体土地流转的冷思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德溥,郦玉明;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使用麻醉毒品戕害中国人民的罪行[J];民国档案;1994年01期
2 齐霁;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运动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3 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03期
4 陈子平;陕甘宁边区政府查禁烟毒史料选(上)[J];历史档案;1993年01期
5 赵文;试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J];新文学史料;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海峰;何慧丽和兰考乡村建设实验[J];决策;2005年11期
2 王景新;;新乡村建设思想史脉络浅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荆蕙兰;梁俊;;论平教会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作用[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4 朱考金;王思明;;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J];中国农史;2008年04期
5 曹天忠;;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2期
6 姜新;贾晓燕;;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邓国军;王兴振;;民国乡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研究——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冯春久;;乡村的未来在根源文化[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4年03期
9 ;乡村,由内而外的美丽[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3期
10 刘星;村学乡学:乡村制度的话语构建[J];天涯;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蓉;;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沈占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张晨;;台湾“农村再生计划”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5 王景新;;在工业反哺条件下及时启动中国新乡村建设战略[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6 王永智;阳运春;彭庆;王虎;;实施乡村净化工程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8 莫奕芳;;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标准化建设浅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丛玉飞;;乡村干群新型信任关系的博弈论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10 朱人求;;文化实践与文化重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阐释[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开创美好乡村建设新局面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N];蚌埠日报;2012年
2 蚌埠市政协 万家阳;美好乡村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问题[N];江淮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蔡林珊;积极稳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洛阳日报;2013年
4 记者 杨浩;认识再提高 力度再加大 办法再创新 努力使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方阵[N];马鞍山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吴清华;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彰显特色[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本报通讯员;助力美好乡村建设[N];江淮时报;2014年
7 通讯员 关鹏玉 记者 李建成;“脱贫甩帽”行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N];河北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陈春梅;加快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让百姓尽早受益[N];盘锦日报;2014年
9 记者 魏恒;总结经验抓好衔接推动发展造福群众 把生态乡村活动打造成清洁乡村活动“升级版”[N];广西日报;2014年
10 记者 江恰;全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N];盘锦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欣瑞;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斌;民国时期云南乡村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平;冲突与控制:乡村邻里纠纷的社会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俊;民国时期平教会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D];安徽大学;2013年
6 王莹;乡村社会中的合作逻辑:农民合作的发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婷;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运行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D];山西大学;2003年
9 刘栩;一个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及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吕甜甜;乡村建设的伦理之维[D];江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8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9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