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扰攘不安的岁月:后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界生态

发布时间:2019-05-30 21:49
【摘要】:五四运动之后的那几年时间对于北京而言是一段非常动荡的时期,中央政局不稳,内阁频繁更迭,各派军事势力争夺地盘的战争已经威胁到城内百姓的人身安全。政府财源逐渐枯竭,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局势的不稳,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维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不安其位,学业正途无暇顾及,学界内部风波不断,教潮、学潮、索薪潮相互交织。同时,学界与政界纠缠不清,政治势力与教育界相互渗透,各种因素盘根错节,学界成为各方新兴政治势力全力争夺的"阵地",学生运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的整体形象开始呈现复杂化特征。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章清;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J];近代史研究;2004年06期

2 任伟;;异心协力:索薪运动中之民国教员群像——以1921年国立八校索薪运动为中心[J];史林;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钟扬;;《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3 薄景昕;;《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4 余望;;解读现代同人杂志——以《语丝》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3期

5 郭春萍;;《新青年》研究二题[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0期

6 唐东堰;李欣仪;;重新审视《新青年》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7 姜翠英;;探究五四后《新青年》地域转移与社会情境的互动[J];东南传播;2012年06期

8 薛峰;;通俗现代性与中国电影批评“公共空间”的开创[J];电影艺术;2010年03期

9 韩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陈晓枫;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四个向度[J];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冯峰;“国难”与“思想界”[D];复旦大学;2005年

8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9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利民;1960—1965年北京高等教育调整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江静;晚清驻外公使与清政府教育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宗石丁;雷海宗与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尹宝柱;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鑫;回眸世纪之争:五四时期《新青年》旧戏论争的文化反思[D];苏州大学;2011年

8 涂晓慧;论朱光潜的自由主义文学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世炎;周作人与《语丝》[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文果;;1919~1920年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论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陈平原;学问家与舆论家──老北大的故事之三[J];读书;1997年11期

3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世宇;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研究(1921—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霞;五四时期民主实践的局限与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冯建辉;五四时期的百家争鸣[J];炎黄春秋;2002年06期

3 班彦美;;论五四时期杜亚泉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以《东方杂志》(1911-1920)为中心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4 谢美航;廖和平;;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现代性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左玉河;;论五四时期的民粹主义[J];晋阳学刊;2010年01期

6 李长莉;;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7 梁志明;卢湘文;;试论晚清白话文——兼谈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李璐;;五四女作家童心表达中的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9 姚芳藩;;我对五四时期三次论战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一书读后感[J];学术月刊;1961年12期

10 张紫晨;;从五四时期民间文学工作所想起的[J];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莲;丁爱英;;浅论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与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之异同[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2 王岱英;;试论五四时期新诗中的爱国主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文化格局论析[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王元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石川祯浩;王捷;;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与茅原华山、陈溥贤[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王杏玲;;“科学”“民主”与科教兴国[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东北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历史作用[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陈先初;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N];光明日报;2010年

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的嬗变[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倩 宋云河 孟少华;透过迷雾是霞光[N];吉林日报;2002年

4 余蔷薇;寻找“个人”的风景[N];文艺报;2007年

5 秦弓;应该重视翻译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孙守让;《玩偶之家》和“五四”的激情碰撞[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余华林;民国时期的男女平等观念与妇女职业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8 宁肯;咀嚼八十年代[N];文艺报;2007年

9 王蒙;汉字思维和拼音思维是不一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郑立华;一部大胆“出位”的舞台剧[N];中国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5 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化传播与文学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新亮;后五四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伤寒论》解释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羽;“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女子教育观探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平保兴;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华晓书;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亚丽;论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夏浩;五四时期婚姻伦理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志伟;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及其动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89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89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