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新时期群己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Abstract]:......
【作者单位】: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兴华;尊重个性 发展自我──论中国近代“群己之辩”[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2 刘冰清;试论梁启超的功利主义伦理观[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3 赵璐;陈陶然;;论维新思想家的己他两利思想及“多源同流”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董艳霞;传统中国群己关系规范的形成与发展[J];中州今古;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艺红;;浅析儒家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赵清文;;荀子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发展的理论贡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韩伟;;《吕氏春秋》中“无为而治”的实现[J];才智;2009年12期
4 费延伟;;孟子人性论的分析[J];才智;2009年14期
5 赵义军;吕朝喟;;从伦理的视角解构“庆阳精神”的产生[J];沧桑;2009年05期
6 刘艳菊;;孔子教育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范渊凯;;浅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我国新闻道德的影响[J];传媒观察;2011年07期
8 王红涛;张好徽;;试论高校大学生宽容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9 周邦君;;农业与伦理:毛泽东早期思想的一个侧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10 王东生;;《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雪滢;;试论法治文化的社会意义[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吕莎;;论墨子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黄守红;万波;;隔水问樵夫——王夫之德育思想对传统德育问题的解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4 邹玲;刘海君;;孔子的“仁”学与政治民主建设中的“以人为本”[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季;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沈克印;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多旺;法家的功利价值取向与泰国的兴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岳楠;儒家仁爱观与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养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倩;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广福;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启俊;传统仁爱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艳霞;传统中国群己关系规范的形成与发展[J];中州今古;1998年04期
2 王娟;中西文化群已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3 张岱年;论当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4 杨敬丛;宗迪;;中西群己观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孔文清;超越孤独的个人——弗洛姆的群己关系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邵建;;从“自由”到“群己”[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04期
7 杨国荣;从群己关系论看理学的价值观[J];中州学刊;1993年04期
8 刘晓虹;从“自我”的觉醒到自由原则的确立——中国近代启蒙哲学冲破整体主义的历程与逻辑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曾春海;从儒家伦理展望21世纪的群己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04期
10 郭清香;;基督教与儒家群己论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2 黄克武;;严复与中国式“个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3 黄书光;;明清之际价值观念批判与儒家教化范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赵慧峰;俞祖华;;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启[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瑛;谈科技伦理[N];人民日报;2000年
2 张朝松;道德的价值视域[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教授 徐梦秋;德治的必要性和内外向度[N];福建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孟凯;正名与正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白明;老庄正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陈雅琴;“新民说”中的国家主义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孟七应;儒学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深厚底蕴[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宋丹蕾;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及其当代转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魏国栋;梁启超《新民说》中“义务”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洪怀峰;儒家生死观对“企业人”解脱生命困顿价值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田园;孔子进退观及其践行[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489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8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