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核战略演进动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捷;;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有关核问题的决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向丽;;中国核战略评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李志民;;解除核力量警戒状态与核战略的关系[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3 龚建;;军备控制学科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4 龚建;;军备控制学科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5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晓强;;美军打击方式的变化及我国防护工程技术的发展[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冯昊青;张多来;刘镇江;;基于发展核电的伦理思考[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8 税举;何彬;付广智;李如松;周百昌;;印、巴核武器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安全形势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张琏瑰;;美朝新加坡协议后六方会谈的困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建军;核武安全事故频繁 美高官争论核战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韩建军;美国要改革核战略[N];中国国防报;2008年
3 魏国安 二炮某部研究员;应继续奉行“有效防卫”核战略[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叶莲;印度核战略或大变[N];中国国防报;2009年
5 王新建;俄要放弃“预防”牲核战略?[N];中国国防报;2009年
6 刘申宁;应该充分利用美国的新核战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吕岩松;俄罗斯将调整核战略[N];人民日报;2003年
8 熊玉祥;美酝酿对核战略进行重大调整[N];中国国防报;2002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李绪成;创建核战略学科[N];中国国防报;2001年
10 江一文;始终紧握核战略重拳[N];中国国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仲春;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章节根;印度的核战略[D];复旦大学;2007年
3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核战略演进动因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2 张蕊;拿骚会议——兼论1960年代美国与西欧核战略冲突[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施文肖;冷战后俄罗斯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红星;艾森豪威尔的核战略与核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珊珊;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关莉;核不扩散:9/11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D];外交学院;2008年
7 张海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中国的核战略[D];延边大学;2005年
8 张欣;“相互确保摧毁”是否还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伟;威慑与妥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俞香淑;美国的全球核战略与朝核问题[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6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1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