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多党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06:02
【摘要】: 纵观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史,先后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多党合作制四个时期,清末民初多党制作为缘起,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承担着本不属于它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多党制是西方现代政治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它“移植”的过程也是“异化”的过程。首先,多党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宗派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派系何其多,它们都以利益为基点向两极化发展,一是革命派,二是立宪派和地方势力派,派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多党制的运作模式和政党间的分化组合。其次,清末民初政党林立,各政党的主义、党纲、党章、党纪、党员组成、经费来源都大相径庭,造成这一时期政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重党德轻党纲,群众基础薄弱,跨党现象严重,党魁权威绝对化都是这一时期政党的特点。再次,由于政党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以及“宽容”精神的缺乏,多党制下的政党关系表现为鱼死网破的斗争关系,以金钱、武力为经常运用之手段。 政党政治移植,本身动机十分美好,但多党制并不能像时人所期望的那样引领民主体系的建立,反而上演了一出争权夺利的闹剧。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为多党制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中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专制是一种习惯,它对多党制是绝对排斥的。其次,清末民初的国民民主意识淡薄,不能成为民主政制的坚强后援,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实现政党政治的诉求,多党制最终在封建官僚势力破坏下失败了。再次,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决定了多党制在不能完成强国富民的任务时,最终会被更具有使用价值的权威性政党制度模式所取代。最后,多党制本身是不健全、不成熟的,其缺陷直接导致政党政治不能有效运作,难以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清末民初多党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政治发展所遵循的轨迹,即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这在当代中国也意义非常。正因为多党制的昙花一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主”与“专制”的平衡,对“多数决定”与“保护少数”的考量,对“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等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得到的启示也颇具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2 程舒伟;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健;;“合法反对”与“和而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伦理的比较[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4 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岑树海;近代中国政党的发轫——谈清末立宪运动下的组党试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王建华;;民初政党经费来源研究——以共和(统一)、国民(同盟会)两党为个案[J];民国档案;2007年01期

7 钱坤;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8 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顾大全;;民初政党与政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曾宇辉;;从民初政党政治的异化看多党制在中国的命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平;;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锡杰 鲁仲生;[N];组织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试论民国初年的进步党[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艳;民初责任内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3 付清海;论光复会特点及其对资产阶级革命党演变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5年

4 龙海燕;论黄兴的政党活动与政党思想[D];中南大学;2005年

5 姜洁晶;民国时期政党政治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美娜;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宏;民国初期议会政治的实践与历史反思[D];东南大学;2006年

8 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范永艳;从会党向政党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6年

10 谭先龙;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1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