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与“二元外交论”问题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Japa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was combed and analyzed. Th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Japan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since the end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Each stage has it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shows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Japanese scholar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dualistic diplomacy, which is not only a specific point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but also has evolved into an analytical method of historical problems and realistic politics among some Japanese scholar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a series of foreign wars in Japa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result of adhering to the "dual diplomacy theory" is, first, to negate the necessity of Japan provok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second, to distort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Lu Ozongguang's strength and weakness into peaceful diplomacy, and even to think that Japan's failure in World War II was due to a departure from the Meiji Heritage created by Lu and Austri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heory of dualistic diplomac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history of world modernization, the evolution of Japan's modern foreign strategy and the fact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responds to the mainstream views of th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Japanese historia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戚其章;;陆奥宗光与“陆奥外交”[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渠长根,陈树涵;从教科书事件看日本蔑视中国的民族心理传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宋建设;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黄定天;;19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刍议[J];东北亚论坛;2008年01期
5 何扬鸣;吴静;;试析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对欧美新闻舆论的态度[J];国际新闻界;2009年09期
6 许艳;;简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36期
7 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郭雪云;王绪渊;;简论日本海外开发论及其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朱婧;;甲午战前李鸿章与日本的外交之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渠长根;心理传统: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J];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梅;张静;;1894年中日出兵朝鲜的性质分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2 戴东阳;;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清政府的对日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段永富;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研究(1931-1941)[D];吉林大学;2010年
4 马跃;英国与中国东北关系研究(1861-1911)[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德卫;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对东三省损失的调查与索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园园;论陆奥宗光的外交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艳波;三国干涉还辽与清政府的回应[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怡君;论义和团运动前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巍;甲午战前英国调停过程研究(1894.5—1894.8)[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俊祥;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冬;日俄战争中日俄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暴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吉祥;甲午战争在山东[D];新疆大学;2007年
9 蔡明吉;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D];延边大学;2007年
10 田禹;1945年以前大连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崧策;;东京:陆奥宗光决意开战[J];文史参考;2012年13期
2 王龙;;“鬼使”与“神差”的命运博弈——从郭嵩焘和陆奥宗光看近代中日外交[J];国学;2010年01期
3 ;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J];新产经;2013年02期
4 ;民兵文摘[J];西南民兵;2002年05期
5 高乐才;;评陆奥关于旅顺事件的声明[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3期
6 戚其章;论张、邵东渡与日本广岛拒使[J];齐鲁学刊;1989年05期
7 吕万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密电码是怎样被破译的[J];历史教学;1979年06期
8 刘恩格;试论甲午战争期间沙俄对日本的基本态度[J];近代史研究;1988年03期
9 米庆余;再论沙俄与甲午战争的关系[J];南开学报;1995年02期
10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永晶;甲午前日本的战争准备[N];东方早报;2014年
2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郑云波;《中日马关条约》:屈辱乞和的“胜利之果”[N];中国档案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园园;论陆奥宗光的外交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晓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陆奥宗光的外交危机克服对策[D];外交学院;2014年
3 张巍;甲午战前英国调停过程研究(1894.5—1894.8)[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7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2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