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举人邱菽园对“公车上书”的两次追忆

发布时间:2019-10-29 01:08
【摘要】:正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黄彰健、孔祥吉等众多学者相继对"公车上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当时都察院并无阻碍举人上书的举动,千余公车集会松筠庵的说法不可信,就连《公车上书记》在上海刊行,也是"康党"有计划的自我宣传。2005年茅海建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从政治决策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公车上书"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力,以更加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叔子;王凡;;“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说辨伪——戊戌变法史考论之一[J];安徽史学;1987年03期

2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一)[J];近代史研究;2005年03期

3 茅海建;;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复房德邻先生兼答贾小叶先生[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4 汪叔子 ,王凡;《公车上书记》刊销真相——戊戌变法史考论之二[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5 欧阳跃峰;“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J];历史教学;2002年10期

6 张海荣;;《公车上书记》作者“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究竟是谁[J];清史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平一;戊戌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策略变化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周石峰,余莉;康有为、孙中山的性格及其对两派关系的影响[J];安顺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曲洪波;;近十年来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4 许俊雅;;未刊《梁启超与林献堂往来书札》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邱巍;近年来孔教问题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刘劲松;朱福惠;;戊戌变法的性质是立宪吗?[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7 费路,赵瑾,马洪林;论康有为欧洲历史研究的类比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毛晓阳;;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J];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赵立人;;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关系新证——以谭嗣同被捕时间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孔祥吉;;康广仁早期思想的一件重要史料——读稿本《致星海先生函》[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状况综述[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综述[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慧清;;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赶超意识[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元鹏;晚清督抚与社会变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梁娟娟;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晓炜;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卓然;晚清政治改革潮流中的社会舆论[D];浙江大学;2008年

6 王小华;康有为社会整合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月玲;试论康有为孔教思想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仁杰;激进与保守之间[D];郑州大学;2009年

9 吴仁杰;激进与保守之间——晚清宪政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陈晓晶;康有为国防建设思想述论[D];新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正宏;;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1期

2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3 马忠文;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4 汪叔子 ,王凡;《公车上书记》刊销真相——戊戌变法史考论之二[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5 欧阳跃峰;“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J];历史教学;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景扬;;“忧时七上皇帝书”[J];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04期

2 孔祥吉;戊戌变法时期第二次公车上书述论[J];求索;1983年06期

3 冉闵大王;;公车上书真相[J];读书文摘;2010年09期

4 孔祥吉;甲午战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考略[J];浙江学刊;1985年05期

5 柳笛;“忧时七上皇帝书”——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J];了望;1998年29期

6 窦史;光绪的悲哀还是光辉?[J];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7 杜维鹏;;有关公车上书的学术研究与争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11期

8 王俊祥;康有为的妇女解放思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0期

9 汤志钧;;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4年05期

10 汤志钧;从康有为到孙中山[J];近代史研究;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8 王夏刚;;杨锐年谱简编[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9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路鹏程;钟靖;;光绪皇帝开明传播观简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本瀛;康有为与南海会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张艳国;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N];光明日报;2003年

3 黄开源;浅谈康有为大同思想[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4 黄巧波;道不同不相为谋[N];中山日报;2007年

5 汪学群;康有为《孟子微》发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东北之窗》杂志社 余音;说“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不妥[N];北京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加佳;康有为流亡[N];北京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原则与自保[N];经济观察报;2008年

9 丁国强;康有为的孤独与坚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文 特约专家 张磊 本报记者 丁冠景 实习生 黎恩 通讯员 任智斌;康有为:变法薪火传后人[N];南方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翠斌;清末政治漩涡中的御史(1894-1911)[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4 郑云波;言官与光绪朝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平;王,

本文编号:2553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53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