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景澄的外交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碧华;;越南到2020年文化外交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1年08期
2 孔祥吉;;义和团运动中李秉衡的言行考察[J];清史研究;2011年03期
3 关培凤;;商震:从陆军上将到高级外交官[J];世界知识;2011年15期
4 西江月;;文武双全的许氏[J];东方养生;2011年06期
5 裴植;王成;;试论五四时期的公众外交[J];理论学刊;2011年08期
6 刘大勇;;军事外交中的我军国际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7 张杰;;晚清名相沈桂芬宦海事迹评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栗国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南京;;破获密谋暗杀刘少奇始末[J];政府法制;2010年24期
10 丁孝文;卢梅;;见证美国国会 连载之一[J];对外大传播;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朗;;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活动[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朱蓉蓉;顾莹惠;王玉贵;;抗战时期中共的民间外交[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3 贾小叶;;试论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仇华飞;朱振娟;;论诺克斯计划的得失[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夏海斌;;外交功能的经济化——中国“外交资源”的经济效应[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王伟华;;试论新世纪中国的南亚特使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刘晓艳;许冠亭;;试论邓小平人民外交思想的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达慧中;;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的国民外交[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施鹤群;;对万吨级宝船的质疑[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10 刘中民;;中国热点外交研究刍议[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占林;俄罗斯开展广泛外交活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本报记者 吴绮敏;时间无界 空间无限[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娉 本报通讯员 孙为武;胶澳设防,青岛城市化发端[N];青岛日报;2011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促拉推压 多管齐下[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肇东;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瑞士外交活动[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经济外交“秋收季”[N];财经时报;2005年
7 冯武勇;日本“倒麻”风声急,麻生谋外交突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黑龙江历史名人[N];黑龙江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绮敏 刘华新;永远是朋友[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张琏瑰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金桂冠访美:在微笑中交手[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玉芹;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俊福;普京外交构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袁指挥;阿马尔那泥板中所见的近东大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梅毅;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D];武汉大学;2006年
5 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育国;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芬;论许景澄的外交活动[D];河南大学;2006年
2 赵强强;许景澄外交活动述论[D];新疆大学;2007年
3 方慧;许景澄外交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严荣华;北洋时期的商人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苏久青;陈昭常在清末吉林的内政改革和外交活动研究(1907—191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夏楠华;韩国外交类语料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7 王华;黄遵宪外交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王志成;论曾纪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桂杰;北洋政府的外交现代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田永彩;蒲安臣使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3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0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