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整理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12:29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光绪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七年以及民国十三年《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的点校与整理,浅析屯溪在徽州商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理清新安屯溪公济局从建立、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探寻出公济局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官府与绅商的互动关系。 《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分别产生于光绪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七年和民国十三年。前三年的征信录中,详细记录了十四位茶商发起建立屯溪公济局的起因,公济局的最初善举“施药”、“施棺”及其规条,以及茶号和个人的捐数及公济局支款,包括捐启、禀呈、告示、条规、捐数、支款等。光绪二十七年及民国十三年的两册征信录,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茶商向屯溪厘局和茶厘总局请求拨助的禀文,以及木商发起捐款的木启、木禀。此外,由于“育婴”、“养疴”的添设,公济局又不得不增加一批地产、房产等,因而又多了关于“育婴”、“养疴”章程、置产、助地、输田、当契、输单、府批等内容。 通过对上述征信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晚清屯溪公济局的产生,实际上是明清以来徽州商业以及屯溪市镇兴起的必然结果。明清以来,徽州的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商业成为乡民生活中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屯溪为“徽郡之精华”,有“两江交汇,三省通衢”之称,驿道通畅,舟楫便捷,向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中心,屯溪在整个徽州的商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各地茶商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之地,从而引发了商业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矛盾,并直接导致了公济局的出现。 屯溪公济局在创立之初,只是对来屯佣工者提供“施药”和“施棺”;至光绪十八年又添设“育婴”、“养疴”两项职能,并开展过免费“种牛痘”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功能。随着善举不断扩充,公济局的经费需求也不断增大。在绅商的努力下,公济局的经费在最初的茶商箱、引捐的基础上,增加了官府的拨助,并于光绪二十三年又增加了木商的捐助。至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替,公济局的经费一度面临窘境,但是在绅商的努力下,公济局的经费还是基本上能保证了自身的正常运转。在此过程中,由于屯溪在徽州所处的地位,加之十四位创办人与徽州地方各级官员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使公济局由一个社区性的慈善组织,逐渐演变为一个区域性的、超越了慈善范围的社会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2
本文编号:2634537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倩;尹建军;;中国古代慈善组织发展的历程与特点[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6期
2 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1999年04期
3 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634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