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0-04-20 19:59
【摘要】: 晚清时期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演变呈现出巨大的飞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制度创新的范围、程度及与社会转型的适应度,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本文就晚清时期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考察,以求探寻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演变的历史轨迹,力图阐释其演进过程中传统因素的影响和现代因素的萌生。 首先,本文解释了企业、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思想的基本内涵,回顾了晚清企业制度的研究状况,说明了本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了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 其次,本文描述了晚清企业制度演进的社会经济氛围及其轨迹,分析了传统经济思想遗产中影响企业制度选择创新的若干因素;探讨了通商口岸的西方新式企业的制度特征及其示范效应,指出买办商人通过附股活动熟悉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并积累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分析了晚清时期市场经济观念发展的若干表现,企业制度思想与市场经济观念的相互关系;将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分述了其发轫、展开、推进等三个阶段主要思想主张及演变趋势。 再次,本文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了横向的剖析,具体探讨了企业创立与资金筹集、企业治理与监管、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分配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发展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等问题。 晚清企业经历了由政府官员、清政府有关部门特许核准创立,逐步过渡到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依法设立的演变过程,政府主导发起创立、政府发起招商募集创立是晚清企业创立的初始模式,清末新政时期私人招商募集创立企业才成为主导模式。相应地,晚清时期企业创立原则的总的演进态势是从地方政府官员及清政府中央机构特许核准成立,逐步演变为根据有关章程、法规的条文依法设立。晚清时期人们关于企业创立方式和原则的思想主张,同样经历了由依靠政府主导向按照法律法规运作的转变。晚清人士围绕创立新式企业的资金筹集问题,提出了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股份、发行公债、建立银行、鼓励人民储蓄、借外债、招洋股等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治理与监管表现出浓厚的官方行政干预特征,政府凭借政治、经济权力委派官方经理人员,插手企业的经营活动,使投资者的权利落不到实处,股权从属于政府行政权力,违背了制度设计者发挥商人投资者和政府双方作用、合力推进新式企业成长的初衷。清末时人们对公司企业的法律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揭示了洋务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治理机构和监管机制方面的弊端,要求政府立法规范公司企业的内部运作。清末《公司律》出台,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公司企业实践发展的需求,为清末公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同时,实业界、思想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公司企业的治理与监管问题进行了 fweed\博士学位论文 ④DOCfOIta.--- DISSERTATION 更为深入的探讨。晚清股份制企业的政企关系经历了由政企合一模式逐渐向政企分离模式转变 的过程,但政府并未彻底放弃以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做法,传统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 具有很大惯性,使清政府总是试图依靠政治权力直接约束资本主义企业。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股份制企业的股东,难以借助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充分行使对企业经理层 的约束权、监督权。政府官员未能普遍认可企业股东的财产权力,只是给予大股东某些特权, 使大股东所有权与官方政治权力相叠合,企业中出现经营者权力膨胀的现象,中小股东基本无 缘利用股东会机制伸张自身的权力。同时,股东们对自身的权力也缺乏认识,混淆了股票投资 与传统合伙经营行为。甲午战后,人们对股东权利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要求由投资者直接参 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对企业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公司律》在股权方面也作了若干规 定,将股权平等的原则写入了法律条文。但在实践中股权平等原则并未得到切实遵行,有关企 业创办人和大股东出任公司企业董事、总理、协理的规定,迎合了传统合伙经营习惯,使中小 股东的所有权无形之中趋于弱化。清政府创办新式企业时,最初选择确定了官督商办股份制企 业模式,政府资产以债权方式进入企业,,不承担企业盈亏责任,可以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获 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并由政府权力界定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清末《公司律》虽然在法律界定 产权方面有所进步,但政府权力界定仍是实践中惯行的做法,在很多场合是缺乏公平性和公开 性的。 晚清时期企业中的官利制和报效制是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分配制度。官利制的形成与 人们的传统投资理念及社会资金流向密切相关,一方面,它切合了近代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 是移植西方新式企业制度模式的客观要求。它契合了传统商事习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促 进新式企业的创设。另一方面,它使企业自创办时就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怡建;;国营企业分配制度的矛盾和改革思考[J];税务研究;1987年11期

2 李圣君;;国家和企业分配制度的反思与对策——兼论搞活企业问题[J];税务研究;1987年B2期

3 吴云;;企业分配制度及其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分析[J];北方经贸;2015年03期

4 张滨;;企业分配制度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年07期

5 徐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杨云善;;论私营企业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江汉论坛;2008年02期

7 夏小君;孙文明;雷霆;;论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J];华商;2007年17期

8 彭发伦;对现代建筑企业分配制度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05期

9 乔榛;过度经济激励倾向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失灵[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10 张德全,韦德印;关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建议[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超线;;建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企业分配制度[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麻彦春;;我国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研究[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3 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吉林省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四)[C];2000年

4 麻彦春;童欣;曹一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与实现[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魏建新;;完善钢铁企业分配制度探讨[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6 何朝远;;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分配制度问题[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晓旭;翟庆国;张守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我国石化企业的案例研究[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春根;;关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9 乔榛;;过度经济激励倾向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失灵[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玲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存强;用将莫如激将[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记者 孙承斌 张景勇;解读人才工作决定·报酬[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徐振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分配制度缺陷及其治理研究(下)[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李保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四大问题分析[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李保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存在四大问题[N];发展导报;2003年

6 陈永祥 杜竹兰;企业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7 马小丽(作者为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工资所副研究员、基础理论室主任);企业分配制度和方法要敢于创新[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8 徐振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分配制度缺陷及其治理研究(上)[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王远;河南邮政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成效显著[N];中国邮政报;2008年

10 叶檀;推广PPP有清末官督商办为史鉴[N];每日经济新闻;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潘建华;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D];东北大学;2006年

5 张运生;软件企业治理评价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吴炯;基于完整架构契约的企业治理权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马军;关联企业治理中的责任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葛群;郑观应商战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学炯;厦新建设内部分配方案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黄晓;中国股份制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广西大学;2006年

3 李丽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4 王方红;我国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陈燕萍;国有企业分配改革中的股票期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曼滋;1904年《公司律》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7 贾伟川;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D];暨南大学;2005年

8 张哲慧;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科学建制萌芽[D];山西大学;2010年

9 潘淑贞;晚清“官督商办”企业员工管理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伟;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4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4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