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初论

发布时间:2020-05-05 04:34
【摘要】:蒋介石生活在一个思想交相碰撞的时代,这使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染。本文从透视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三民主义文化以及法西斯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的角度,以新生活运动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历史史实为载体,力图探讨蒋介石对文化的特殊理解,及其“历久弥新”文化观的现实动机。 前言部分介绍了目前对蒋介石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地归纳和总结;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现实意义。 正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蒋介石“历久弥新”的文化观,为本文的写作定下了基调。笔者从蒋介石的文化功底谈起,分析了他对文化的功利主义态度,并在蒋介石的演讲中提取了“历久弥新”一词,作为对其文化观的概括,从而再现了这一论题在笔者思维中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从新生活运动入手,介绍了它的中心精神、具体内容和哲学基础,提出了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片面继承和主观创新的观点,指明了当时这一文化观的不成熟性并分析了原因。 第三章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理论总结谈起,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新生活运动作了内容上和目的上的比较,指出前者是后者的继续,比后者更加成熟有效,从而说明其指导思想——“历久弥新”文化观业已成熟。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蒋介石的“历久弥新”文化观提出了几点看法: 第一,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包括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两方面内容,本无可厚非,但不符合一个重要条件,即继承与创新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而非以维护某个阶级集团的利益为准。 第二,“历久弥新”文化观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观,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只有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文化观才能指导文化运动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三,蒋介石的所谓“历久弥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与时俱新”,带有明显的救急性质。 第四,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是在其特殊性格、身份、经历与历史进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杏;;蒋介石“端正军中风气”的励志社[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2 叶永烈;;蒋介石两次差点被活捉[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3 文亭;;蒋介石统治过中国么?[J];文史参考;2011年10期

4 其昌;;蒋介石身世何以成谜?[J];文史博览;2011年01期

5 ;蒋介石的情书[J];文史博览;2011年07期

6 陶涵;;蒋介石如何教子[J];政府法制;2011年17期

7 明贤;;蒋介石日记中的戒色故事[J];中外文摘;2011年18期

8 曹隽平;;丙辰五年的蒋介石砚盒[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6期

9 王玉龙;;蒋介石三次拉拢林彪[J];金秋;2011年15期

10 张发财;;蒋介石的一些破事儿[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守福;;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熊向晖[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2 李义彬;;南京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3 王忠越;;毛泽东在解决皖南事变中的斗争艺术[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4 王洪岳;;《蒋介石日记揭秘》的传记价值[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玉贞;;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俄文版在俄再版[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6 申明甫;白志钧;苏廷瑞;杨中州;;被扣在西安新城大楼时的蒋介石[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7 安成日;;试论抗战时期蒋日“和谈”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8 陈铁健;;瞿秋白与蒋介石[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飞虎;;谈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形象的塑造[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战喜;戴笠死于蒋介石谋杀?[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陈洁;蒋介石日记开放程度及方式仍是议题焦点[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浙大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陈红民 浙大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傅敏;“日台和约”签订前后的蒋介石[N];东方早报;2010年

4 汪荣祖;“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一)[N];东方早报;2010年

5 汪荣祖;“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二)[N];东方早报;2010年

6 陈漱渝;胡适与蒋介石关系的几个阶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汪荣祖;“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四)[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冬;蒋介石曾在琴岛藏百万两黄金[N];厦门日报;2010年

9 汪荣祖;“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五)[N];东方早报;2010年

10 ;大陆首开蒋介石研讨会[N];厦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北平;陈布雷文献资料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3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刚;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D];复旦大学;2006年

6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闫明;论中共策反策略与国民党军起义(1945.9-1950.6)[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海儆;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初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议学;从新生活运动看蒋介石的社会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俊红;1935-1938年蒋介石抗战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余本兰;战时蒋介石对美外交思想研究(1937-1945)[D];苏州大学;2008年

5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家强;1926—1937年蒋介石国家统一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王佳;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段智峰;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D];浙江大学;2009年

9 吴光辉;理想与现实[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玉旺;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49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49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7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