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国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明安;;主持人手记[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2 张志峰;;中国形象[J];竞争力;2009年04期
3 高翔;;浅论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变迁[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4 钱学文;;中国研究阿拉伯人心态的开山之作——简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夏文津;龚思蜜;;由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改变引发的后续思考[J];新闻知识;2011年06期
6 ;本刊编委巡礼[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7 朱思虎;;表意的焦虑——文学性思维的价值祛魅[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曹顺庆;黄文虎;;中西比较中的求同趋势与汉学主义之根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王若遥;;从姚明退役看中国形象塑造——评CNN报道《姚明:NBA卓越球星展望未来》[J];对外传播;2011年09期
10 张建亮;;歧义的动画纪录片与纪录片意识形态运动[J];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2 马未都;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形象[N];音乐生活报;2010年
3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黄传新 吴兆雪 叶政;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上海哲学学会会长 陈章亮;意识形态的较量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南振声 执笔 李书吾;中国发展的意识形态底蕴[N];文汇报;2011年
6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何怀远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首批赴海外研修美术家 宋晓霞;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N];美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韩浩;意识形态口第二次工作例会召开[N];阿克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楼进;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国形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贺潇潇;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形象的媒介歧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明明;全球化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黄莉莉;东方的幻象[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颖;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D];厦门大学;2008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苏;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D];南京大学;2011年
9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10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3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9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