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夏礼与中英关系(1841-1861)

发布时间:2020-06-02 22:17
【摘要】: 巴夏礼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有影响力的驻华外交官之一。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心,描述巴夏礼自1841-1861年期间在中英外交冲突中成长为外交官的人生轨迹。这二十年是巴夏礼人生中重要的时光,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孤儿成长为一名近代早期中英关系中有影响力的英国外交官。1841年,双亲早逝的巴夏礼来到澳门投靠亲戚求生,不久后进入香港中文翻译馆学习中文。第二年,他跟从英国军队北上南京,并在那儿目睹了《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此后,他先后在厦门、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的英国驻华领事馆担任翻译员、副领事等职务。1856年“亚罗号”事件发生后,时任广州代理领事的巴夏礼以此为由向广州政府提出入城、修约等不相关之要求,导致事态扩大,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57年末,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并占领长达三年之久,他成为了广州中国傀儡政府的幕后指挥者,并从两广总督劳崇光那里强行租借了九龙一带。1860年,巴夏礼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翻译北上参与谈判,由于他对礼节问题的坚持导致通州谈判破裂被清军逮捕,出现了“人质危机”事件。最终,“人质事件”导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诸一炬。战后,巴夏礼又积极参与了条约的执行,随同英国海军提督何伯考察长江并开放沿江口岸。期间,他们还造访太平天国,肆意干涉太平军的军事行动。 由于从小目睹了英国炮舰外交的威力,巴夏礼对华态度一直比较强硬,相信在对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方面必须使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亚罗号”事件的发生和恶化,与巴夏礼的处理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战争爆发后,巴夏礼成为中英外交舞台上最为显眼的角色之一。其行为对中外事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英国的对华政策正是通过对巴夏礼等驻华外交官一次次处理的各种外交事件的分析和总结而逐渐清晰。其对华政策实质上是以武力为后盾,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推动西方国家与清政府合作,从而扩大自己的对华贸易规模,夺取更多在华利益。巴夏礼等英国外交官又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在面对英国等列强这种步步进逼的侵略时,清政府的表现是相当的被动和愚昧。清朝皇帝和官员在应对巴夏礼等人蓄意制造的外交争端时,常常因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而无法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他们有时为保全自身,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致使中国国家主权不断丧失。最终清政府不得不脱下“天朝上国”的尊贵外套,沦为英国人炮口下的合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复生;曹世生;;宋子文的另一面[J];共产党员;2011年1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永刚;;不协调的同盟——1942-1945年中英关系考察[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2 冯琳;;战后中英商约流产论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边文锋;;英国与晚清中日琉球交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张俊义;;英国政府与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5 赵艾东;;19世纪英人古柏(Cooper)的康区考察与英国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觊觎[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中明;英国发布首份中英关系官方政策报告[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亮;为中英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0年

3 驻伦敦记者 方玮军;让中英关系更加“给力”[N];金融时报;2011年

4 记者 张亮;让中英关系更加充满活力[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涛;中英关系蒸蒸日上[N];经济日报;2011年

6 记者 蒋安全;温家宝与英国首相布朗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馨怡 陆振华;米利班德访华 中英关系触底反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记者 冯迪凡;英国新任驻华大使吴思田:88天内将访问中国八城市[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记者李文云;温家宝总理与布莱尔首相会谈[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特派伦敦记者 师琰;“朋友不是这么个做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门祥;晚清中英条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雷;巴夏礼与中英关系(1841-1861)[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关怀广;中英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于香港地区的体现[D];暨南大学;2000年

4 魏飞;同治八年中英新修条约与中英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墨香;马戛尔尼使华与天主教传教士[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杨巍;李鸿章与《烟台条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程珂;1950年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秀俊;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山亦;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研究(1833-1838)[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曾金海;英国均势外交传统对中英建交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3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93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3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