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嬗变的路径
发布时间:2020-06-11 09:08
【摘要】: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因此,国家外交的目标、内容、制度、机构,均受到其政治理念及状况的影响。 近代以前的中国,无所谓外交,只是“理藩”而已,中国长期囿于传统的“宗藩”体系中,封建统治者固守着身为“宗主”,抚驭万邦的对外思想。迨至清末,这种落后的“理藩”制度更趋完备。在中国进入近代以前,“理藩”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联系,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历史契机。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理藩”体制下的对外格局,并从思想到体制上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一部分先进的爱国人士振袂而起,对中国传统的对外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他们理性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外交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形成。在近代外交理念的支配下,晚清的外交开始步入近代化。 1861年,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一部分上层统治者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清廷始设中国近代第一个中央外交机关——总理衙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外交机构,其不免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却整整存在了40年,并在中外交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外交机关之肇始,但在其建立后,清廷并没有积极地在有条约关系国建立驻外外交机构。此后,在外国列强的敦促下,以及国内洋务官僚的建言及推动下,,清廷才于1876年初步建立了近代使节制度,并逐步实现了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其中列强的外部压力以及强加给清廷的不平等条约是其改组的重要渊薮,但外务部的设立,也适应了近代外交机构改革、完善的发展趋势,使中国近代外交机构向正规化、国际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5
本文编号:2707689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5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魏晓锴;中法越南交涉中的文化冲突[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7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0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