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等教育处于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之间,内容包括中学教育、中等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部分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故而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步入近代以后,中等教育因其重要地位对社会而言越发重要。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在教育改革之前教育观念的变迁,对于中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华民国前期指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这一阶段正是中国教育观念转变较快的时期,中等教育观念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着快速的变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资产阶级中等教育观念草创时期。由于时间紧蹙,在教育观念上虽有向欧美学习的愿望,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能对旧式教育做部分的改动,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和国民教育思潮对中等教育观念的提高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教育工作的展开,中等教育观念开始向资产阶级教育观念转变。 中央政府迁往北京初年,随着局势的动荡,传统主义崛起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之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和德国当时在世界上强大的形象,中等教育观念受这一切的影响,变得复杂。在“湖南学案”中表现出既有向德国学习的意向,又有恢复部分传统教育的主张,这反映出知识分子队伍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中等教育观念因为这一阶段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向德国学习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伴随着袁世凯帝制的失败而越来越弱。但是湖南学案中对于中等教育的定位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而对中等教育三个部分功能的理解也比旧学制有了很大堤高。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中国社会在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呈现了出来。职业教育思潮、新文化运动兴起,使得中等教育观念发生剧烈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主张深入到中等教育之中,无论是中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深受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对中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冲击,使得中等教育的对象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着中等教育训育观念的变化。欧美归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推动了中等教育观念向欧美的转变,而同时两位美国教育家的来华,一方面给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造成了极大冲击;另一方面,给中国在1922年学制的制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922年学制中中等教育有了跳跃式的进步,对中等教育的定位比较准确,而且赋予中等教育极大的灵活性,使得中等教育在培养合格国民的功能和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的功能被合理地分配。在1922年学制中,中等教育被分为两个阶段,中等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更自由地组合,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1922年学制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综合中学使得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被削弱,过分地迷信学制,不注重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得后来实际中等教育工作饱受批评。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摆脱外来教育模式的干扰,站在本土的角度思考中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开始被教育工作者关注,在平民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等教育开始向部分农村地区拓展。 广州国民政府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对教育的控制加强,要求教育“革命化”,中等教育革命化并成为革命斗争中的一支力量,推动了广州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广州根据地的巩固和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中华民国前期的中等教育观念变迁过程,体现出教育界精英在推动教育观念进步和主持实际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民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暴露出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教育界精英发现问题并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变化一旦为多数教育界精英认可,就会对实际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发生制度性变革,提高实际教育工作的水平,最后再影响到广大民众。
【关键词】:中华民国 中等教育 师范教育 职业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39.29;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导论13-18
- (一) 选题旨趣13
- (二) 学术史综述13-16
-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6
- (四) 相关界定16-18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中等教育观念——资产阶级中等教育观念的初步确立和实践18-39
- (一) 清末中等教育观念的简单回顾19-21
- 1、清末对中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19-20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等教育观念20-21
- (二) 国民教育思潮和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对南京临时政府中等教育观念的影响21-27
- 1、国民教育思潮与蔡元培的“五育”理论21-24
- 2、军国民主义教育与体育24-27
- (三) 从“壬子——癸丑”学制中看南京临时政府中等教育观27-32
- 1、革命性与自由性——中等教育的指导思想27-28
- 2、从教育任务看中等教育观念28-29
- 3、课程分析29-32
- (四) 私人办学、女子教育、收费标准及美育工作中折射的中等教育观念32-39
- 1、私人办学对中等教育的积极作用32-34
- 2、女子中等教育34-36
- 3、中等教育收费标准36-38
- 4、中等教育美育工作的匮乏38-39
-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中等教育观念(一)39-73
- (一)北京政府初年的中等教育观39-40
- (二) 传统主义的崛起与中学教育观念的变化40-42
- (三) 对德国教育的推崇对中等教育观念的影响42-44
- 1、北京政府初年对德国教育的推崇42-43
- 2、对德国教育推崇的继续43-44
- (四) 湖南学案中中等教育观念解析44-46
- 1、湖南学案44-45
- 2、从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看湖南学案45-46
- (五)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等教育观念的影响46-50
- 1、务实地发展师范教育46-48
- 2、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等学校的影响48-49
- 3、崇实精神49-50
- (六) 新文化运动与中等教育观念的变迁50-58
- 1、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社会50-51
- 2、辛亥革命后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成型51-53
- 3、新文化运动对中等教育学生的影响53-56
- 4、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另一种理解56-58
- (七)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与中等教育58-62
- 1、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向职业教育思潮的转变58-60
- 2、职业教育思潮与中学第二部的设立60-62
- (八) 五四运动后中等教育观念变化和美国教育家来华62-73
- 1、五四运动后中等教育界面临的问题62-64
- (1) 学生的变化62-63
- (2) 对训育的急迫要求63-64
- 2、训育的迅速走红64-69
- (1) 训育主义64
- (2) 训育的走红64-69
- 3、杜威来华与平民主义教育观对中等教育观念的影响69-70
- 4、孟禄来华对中等教育观念的提升70-73
- 三、北京政府时期的中等教育观念(二)73-96
- (一) 1922年学制出台前的中等教育73-81
- 1、中等教育中坚力量的壮大73
- 2、对中等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和主张73-76
- 3、科学教育思潮与中等教育观念76-81
- (1) 教育的科学化76-78
- (2) 科学的教育化78-81
- (二) 1922年学制的中等教育观81-83
- (三) 1922年学制下的中等教育观念变迁83-96
- 1、综合中学制度对中等教育的影响83-85
- 2、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中等教育观念85-86
- 3、中等教育训育工作的加强86-89
- (1) 学生自治87-88
- (2) 宿舍管理88-89
- 4、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中等教育的影响89-91
- 5、道尔顿制的引入与中等教育观念的变化91-94
- 6、美感教育思潮与中等教育观念94-96
- 四、广州国民政府时期中等教育观和资产阶级中等教育观的确立96-104
- (一) 广州国民政府的中等教育观念96-99
- 1、革命化为重点的中等教育观念96-98
- 2、广州国民政府中等教育观的评价98-99
- (二) 资产阶级中等教育观的确立99-104
- 1、中等教育在1922年学制实行后存在的问题99-100
- 2、1928 年全国教育会议100-101
- 3、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101-104
- 五、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的启示104-109
- (一) 民国前期中等教育中国化的探索依赖社会整体进步104-105
- (二)教育界精英队伍在中等教育观念变迁过程中极为重要105-107
- (三)教育观念变迁过程中更关注教育水平的提高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后记115-11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萍;;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途径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吴欢;;民国诸葛赵凤昌与“中华民国”的诞生[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7期
3 罗俊伶;;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施[J];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4 贾勇;尹一萍;;英国中等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基于麦克·扬《未来的课程》中的观点[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5 ;国家图书馆发现妇科秘方[J];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1年08期
6 ;面孔[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7 朱伟民;;首届东亚集邮展览在香港举行[J];上海集邮;2011年09期
8 施学光;;“亚洲四小龙”战后教育发展及对江苏教育改革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4年04期
9 许峰;田花;;想像新国民:民初知识精英的元旦书写[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李吉奎;;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J];同舟共进;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蒋训前;;中华民国九年造紫铜银样[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朱蒋训前;;中华民国五年银样“铜”质币[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张婷姝;;1865~1929年美国现代中等教育体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党顺民;赵晓明;;中华民国陕西财政厅发行军用钞票始末[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6 熊作华;;梅园会议上的王文华[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张或定;丁新民;张劲峰;;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用小票”的发现与考证[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8 易红郡;;十九世纪影响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的三大报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杨孔炽;;文实中学——美国中学的先驱[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钱存浩;;贵州锑币考[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若曦;哀哉“中华民国”[N];人民日报;2003年
2 台湾作家 杨照;“中华民国”四字的来源[N];南方周末;2011年
3 通讯员 董昆 记者 乔溪;省政协副主席孔小均就民族地区中等教育来承调研[N];承德日报;2010年
4 杜德玉;地方自行加盖“中华民国”邮票起因[N];中国集邮报;2006年
5 文汇;“民国”“总统”多不肖[N];人民日报;2004年
6 洪其华;深圳的中等教育怎么改?[N];深圳商报;2000年
7 杨良美 本报记者 杜美;中等教育的缺失和误区[N];云南政协报;2004年
8 叶扁舟;高校扩招挑战中等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米士龙 吕平;中华民国第一套普通邮票[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张国华;台湾的中等教育[N];联合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廉;民国时代经济法律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莉;《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双惊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向荣;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大海;政区变动与地方社会构建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长命;国民政府时期的蒙古自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宋二姝;台湾当局两岸政治定位及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9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陆道坤;制度的输入与体制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波;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欢;英格兰中等教育督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巩丽宏;抗战前十年北平地区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寇猛利;清末民国时期陕西中等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姜丽君;浅论意象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融合[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董家强;1926—1937年蒋介石国家统一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刘揖建;日本初高中一贯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牛晓艳;美国中等教育就业目标的嬗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荣明;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李爱华;1912年关于省制改革的争论[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国前期中等教育观念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