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心力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0:36
【摘要】: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哲学上都形成了鲜明的、自成体系的心力观,将“心”视为宇宙的本原和新价值的衡量尺度,赋予“心”以丰富的时代内涵,崇尚心力对世界的决定作用。心力观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根源:近代严峻的民族社会危机使维新派感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对正统儒学的“天理论”“天命观”产生了怀疑,他们从佛学和心学中寻找精神资源,高度重视人自身固有的“心力”;维新派重视心力的思想使他们易于接受求新求变、富有创新力的西学,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论以及西方历史文化的传入也进一步打破了他们固有的认识框架,增强了他们凭心力改变自我和世界的信念。心力观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和浓厚的主观性,对维新思想的和维新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维新派的开民智思想、保教思想、自主自由思想与心力观有内在的关联;心力观也塑造了维新派在实践中勇猛无畏、以心挽劫的精神和理想,促进了维新派倡新合群的实践。同时,对心力的过度迷信造成了维新思想与实践的较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维新派在政治实践中的主观盲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储泰松;;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3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朱汉民;;《智育志》导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现U

本文编号:2723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23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