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堂的国内事业与活动述论(1905—1910年)

发布时间:2020-07-10 05:46
【摘要】: 作为近代“侨日华商之首屈一指者”,吴锦堂无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研究吴锦堂,尤其是研究其在清末国内的公益、实业等活动,对于深切理解海外华侨爱国爱乡、报效桑梓所取得的成效、遭遇的困境,以及清末政府的侨务政策,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拟对吴锦堂在清末的国内事业和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1905至1910年,因为这是吴锦堂在清末国内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六年间吴锦堂在中、日两国之间奔波,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清末新政的多项事业,其活动涉及面较广,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论文中将重点关注吴锦堂清末六年在国内的活动,追随吴锦堂的踪迹,力求将其在国内的活动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以此考察侨商与故乡、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论文共分七部分: 绪论 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阐述,回顾国内外吴锦堂研究状况,并阐明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节介绍吴锦堂在日活动与事业及归国背景 第一部分介绍吴锦堂在日活动:吴锦堂白手起家,由于勤劳、明智、认真、守信,终成中国旅日华侨巨子和日本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家。吴锦堂还在日本创建和发展华商组织、资助华侨及当地公益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部分分析了吴锦堂的归国背景:吴锦堂因功成名就产生衣锦还乡、报效桑梓的想法,清政府实行新政、出台一系列旨在保护华侨和吸引侨资的政策,日俄战争的结束、中日关系的平和、中国人对日本产生好感,以上种种,促成了吴锦堂1905年的故乡之行。 第二节阐述吴锦堂兴修杜白两湖水利的背景、过程、管理及成效 吴锦堂的故乡杜白两湖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堵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以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从1905年开始,吴锦堂“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基本完成。本节分三部分,分别阐述吴锦堂兴修杜白两湖水利的背景、过程、管理及成效。 第三节阐述吴锦堂捐资兴办锦堂学校的过程及成效 吴锦堂捐资兴办锦堂学校,可分为三个阶段:初为两等小学,即从1905至1909年;续办初等蚕业学堂,即从1909到1910年;再办中等农业学堂,即从1910至1911年,六年间累计投资20余万元,将锦堂学校办成“浙省私立各学堂之冠”。吴锦堂还捐助学校优秀学生留学日本,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蔡元培主持的中国职业教育社因此把他和陈嘉庚、聂云台并列为“办学三贤”。 第四节投资与倡办国内实业 本节主要阐述吴锦堂投资与倡办国内实业的过程。从1908年开始,吴锦堂的国内事业重点逐步转向投资国内实业,三年中相继投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浙江铁路公司、宁绍轮船公司等,并开办义生洋行和镇江义生火柴厂。 第五节吴锦堂的国内其他活动 1910年是吴锦堂在国内最为忙碌的一年。除了为汉冶萍公司、宁绍轮船公司和义生洋行的事务奔忙,吴锦堂还参加了其他活动。如为创办浙省农业公司、浙西场地农业有限公司而奔波,提出倡办商舰协会的大胆设想,参加南洋劝业会、华侨亲睦会等,还关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吴锦堂在清末最后六年,六度回国,以极大的热情广泛参与国内各项活动。从家乡公益事业入手,进而投资近代实业,涉及农垦、商贸、矿冶、火柴、铁路、轮船、水电业等领域。吴锦堂还创办商舰协会,参加南洋劝业会、华侨亲睦会等,关注预备立宪活动,其活动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公益,乃至海防,充分表达了华侨的爱乡爱国之情,展示了一位华侨上层人士对政府的信心及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华侨政策的成功。总体而言,吴锦堂投资国内实业,成效并不大。相对而言,吴锦堂在家乡的公益事业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体上看还比较成功。尽管如此,吴锦堂还是遭到了地方恶势力的暗算,这恐怕是吴锦堂始料未及的。因此,清末华侨回国,无论是致力于家乡公益,还是投资实业,其结果一如吴锦堂,多是满怀希望而来,心灰意懒而归。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7;D634.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纪立新;;吴锦堂与南洋劝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748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48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