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与乡村社会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0-07-12 04:08
【摘要】:冬学是北方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利用和改造这一形式,形成冬学运动,使其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中最大量、最经常、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山西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档案史料为主要依据,从教学管理、义务教员、教材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要形式等方面,介绍了冬学运动的概况。通过对冬学运动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冬学运动从“识字明理”到“政治为主、文化为辅”,再到“冬学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场所”的三个分期,同时分析得出冬学运动具有阶级性、政治鼓动性与强制性、功利性、简单化、大众化等特点,进而从社会习俗、权力结构、社会流动等方面,分析了冬学运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实施中,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教育实践,冬学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识字水平,尤为重要的是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使广大民众的政治归属感和民族向心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为共产党人赢得极高的政治威望。同时冬学运动凭借其政治强力,推进和加速了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在整合乡村社会资源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重塑了有利于共产党革命和斗争的广阔空间。 但从另一方面讲,冬学运动也存在着战时体制下开展社会教育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仅以革命为动力,而且以革命为表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冬学运动对民众的思想教育,还是对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改造,都突出地强调功利性和政治性,打上了革命化,甚至是泛政治化的时代印记。将教育视为一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然有损于教育的全面性,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这对以后中国社会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65
本文编号:2751396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6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几纬;延续与转变:建国初期的冬学运动(1949-1956年)[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李雪;华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伟;华中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1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5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