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

发布时间:2020-07-16 01:49
【摘要】: 1883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国家虽然通过洋务运动增强了国防力量,但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中国部队在前线英勇抗法,取得一定胜利,但这些胜利同时也成为清政府同法国求和的砝码,这种策略正好被法国侵略者所利用。法国对清政府采取边战边和的政策,从而为法国占领越南北部,进一步深入中国西南腹地打下基础。清政府之所以最终采取以胜求和的政策,则是受到国内、国际各方面因素所制约。本文试图对主战派与主和派思想对这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清政府以胜求和等方面,作出客观分析,并给以客观的历史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5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永智;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闫斐;徐延旭与中法战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翠婷;晚清清流派与中法越南交涉[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7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57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