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适(1891—1962),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学者,他崇尚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想,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改造中国。由于早期在新文化运动中对自由、民主的宣扬,在哲学上的建树和影响力,以及与国民党政治高层的密切关系,胡适本人在自由主义学者中的威望颇高,因此吸引着相当一批留学欧美、在高等学府或科研机构就职、通过报纸刊物或团体集结的学人围绕在他周围从事学术或政治活动,关注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层面。 1931年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侵略不断加深着民族危机,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更是被置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为当代思潮之一的自由主义,虽然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理论缺陷,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是今天我们研究自由主义的重要资源。秉承自由主义的胡适派学人群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对时局的认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等也随战局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文试图结合抗日战争前后对国民党的思想斗争和妥协与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厘清其活动脉络,进而梳理出胡适派学人群的心路历程。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部分概括“九·一八”事变前胡适等人围绕《新月》杂志的社会活动和诉求。结合五四运动后的文化背景,简要介绍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从对待传统的态度、文学革命、输入西方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对比胡适派学人群既不泥古也不排外的文化立场,进而探析其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主张改良的自由观与倡导理性精神的诉求;介绍《新月》时期胡适、傅斯年分别在哲学和史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分析胡适开启的与国民政府争人权、要法治的人权运动,阐释胡适派学人群“讲学复议政”的“发言模态”。 第二部分论述《独立时评》时期胡适派学人群的民主独裁之争,兴起的“苦撑待变”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等学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书生何以报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思考时局,聚集在以胡适为核心的《独立评论》周围,探索国家出路;首先分析由于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的关系,胡适派学人群在自由主义框架内出现的民主与独裁的分化;其次对胡适提出的“苦撑待变”思想进行研究:一是基于对中日两国国情的认识,胡适等人均赞成不应立即对日作战,二是针对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实际交涉中的作为,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对日直接交涉,三是强调加强国内建设,提高综合国力。 第三部分探析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适派学人群在国民参政会(1938年-1945年)框架内的救亡活动。在救亡压倒一切的背景下,国民党迫于各方压力,成立由各党派各团体派代表参加共商国是的国民参政会,胡适派学人群纷纷应邀参与其中为抗战贡献力量。首先分析苦撑待变思想发展而来的“反省与工作的备战观”;其次尝试研究胡适派学人群身体力行,共赴国难,一是胡适任驻美大使赴美求援,争取美国对我国抗战在道义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二是傅斯年直接推动和筹划高校南迁,在战火中保存了文化实力,三是顾颉刚和傅斯年发表学术著作,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对民族团结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最后论述傅斯年等六位参政员为促进国共和谈稳定国内政局亲赴延安,为抗战胜利早日到来作出的努力。 第四部分分析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在我国逐渐式微的发展趋势。首先简要概括西方自由主义的新动向,着重论述傅斯年试图将社会主义中的经济平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然后分析经过1938年到1945年间国民参政会的政治实践后,胡适派学人群在“独立时论”社的短暂重聚;接着论述教育救国理念的延续——“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最后《自由中国》这个言论阵地虽然声称要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但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刊物“反共”的色彩一致大于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自由主义思潮最终归于沉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菁;《独立评论》的抗日主张[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2 何卓恩;;思想与角色:胡适在《自由中国》的言论解读[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3 黄兴涛;论现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梅光迪[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4 张桂华;;傅斯年“中华统一”民族思想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周玉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战与和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5期
6 黄波粼;;《独立评论》的民生思想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02期
7 管雪莲;;梅光迪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董国强;论1910-19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以《新青年》同人群体、“新月派”和“独立评论派”的结构分析为视角[J];民国档案;2003年02期
9 郑志峰;;“独立时论”群体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章清;;中国自由主义的“正名”——战后自由主义的浮现及其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志峰;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军;《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与抗战时期学人时评[D];安徽大学;2006年
2 温朔南;论国内外对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态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任睿;全面抗日前夕《独立评论》的抗战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赵淑娟;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60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6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