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的江苏教育会(1905—1911)

发布时间:2020-07-18 19:59
【摘要】: 江苏教育会是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省级民间教育团体,其组织活动涉及教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清末民初苏省的教育发展、政治变革以及社会变迁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辛亥前的若干年内,江苏教育会作为一个“教育性的江苏中心组织”,除了致力于改良地方教育外,还积极参与其它地方事务,成为清末上海以及江苏省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一个社团,进而成为“政治性的江苏中心组织”,是“江苏惟一的江南北统一机构”。在辛亥革命中,这一团体“成为江苏有力的发动机构”,对上海光复以及江苏独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鉴此,本文主要以1905至1911年间的江苏教育会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该会会员构成、组织体制、组织活动、组织功能的分析和透视,以期较为全面的勾画出该会的面貌特征,探索其牵连的各种错综复杂关系,分析其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调适,进而以此为个案对清末社会与国家关系作一探讨。 除绪论、结论外,论文正文凡四章。 绪论部分,回顾了本专题的研究现状,说明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尚存拓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着重从结社活动与“合群”思想的影响、教育变革与官绅兴学的作用、新型知识群体的聚合与推动以及调解学务纷争的需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江苏教育会的缘起。不难看出,江苏教育会的成立既是清末新政和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清末以来江苏学界努力的结果。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江苏教育会的会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江苏教育会的会员构成相当广泛,充分吸纳了绅、商、学各界人士,使其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在组织上设置了评议员会、干事员会和会董会,从而推动了该会的稳步发展。这种独特的会员构成和组织结构为江苏教育会各种活动与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重点阐述江苏教育会的会务活动与组织功能。江苏教育会主要以教育活动为主,但随着地方自治和立宪运动的开展以及该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江苏教育会也参与了其它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渐由一个单一性的教育团体转变为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团体,对苏省的教育变革、政治发展以及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侧重论述江苏教育会的社会关系网络。江苏教育会会员多为社会名流,深孚众望,彼此之间交往频繁,关系融洽,又因利益牵连、理念差异而生种种纠葛,但这与纯粹的个人利害得失相去甚远。江苏教育会不仅与学界、其它社团组织,而且与官方联系密切,从而建构起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不仅反映了教育会组织活动的延伸状况,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教育会积极进取的姿态。 结论部分,在分析江苏教育会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绅权、民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是动态的,一种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7;K295.3;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斌;清季官吏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李小兰;;清季中国人编日语教科书之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溥任;;清季王府於橋食懌vB偏墜[J];紫禁城;1988年06期

4 罗肇前;清季第一次设厂高潮始于甲午战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4期

5 侯德仁;;清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时代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郭卫东;论丁未政潮[J];近代史研究;1989年05期

7 林辉锋;旅沪广帮与清季十年的对外交涉[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运君;;论清政府对《警世钟》的查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李帆;清季学术新潮流述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汪毅夫;清季驻设福建的外国领馆和外国领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肇前;;清季福建船政经营方式的变迁[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2 王贵忱;;元钱拓集[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3 武守志;;关于武颂扬清季参与经略台湾诸事考略[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郑海麟;;清季名流学士遗墨[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5 熊秉真;;幼蒙、幼慧与幼学:近世中国童年论述之起伏[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莫立民;刘新文;;晚清词社、词派与词风描述[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莫立民;刘新文;;晚清词社、词派与词风描述[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坂野正高;;清季一个外交家的西洋社会观——张荫桓撰《三洲日记》札记[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9 李金强;;严复与基督教——以《支那教案论》译著为个案的探讨[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10 贾小叶;;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季康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鸦片战争与江南社会:清季诗歌的双重“意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翟清福;师情、友情的结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罗厚立(北;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N];南方周末;2006年

4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马延炜;清季名臣袁昶的经世实学[N];光明日报;2010年

5 尤海宁;适时更新土地变更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裘其;繁花未落春犹在 四书五经泛新潮[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罗志田;物质与文质 中国文化之世纪反思[N];光明日报;2000年

8 贾逸冰 清华大学历史系;温故还是创新[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河洛文化:连结海峡两岸的纽带(下)[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刘丹;一位寂寞的大师[N];湖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2 朱梅光;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关勇;文人·官员·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6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薛伟强;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长征;清季的江苏教育会(1905—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万金;西学东渐下的现代《诗》学发轫——清季民初《诗经》研究初探[D];山西大学;2004年

3 李春燕;从清季涉藏英人看英国对藏政策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叶玮;清季朝鲜海关述论[D];厦门大学;2002年

5 徐鹏;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玉;世纪之交地方督抚与清季对外交涉[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理想;清季西北督抚研究(1862-1911)[D];兰州大学;2010年

8 敖天颖;清季劝业道及劝业员初探[D];四川大学;2004年

9 张修震;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韦芳芳;离异与回归—梁济与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文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1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61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