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地主阶级实干家周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华萍;;论洋务运动时期政治因素对翻译选材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4期
2 曹前有;;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3 梁大伟;黄定天;;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辉莹;;西学东渐对近代英语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5 雷竞;;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6 张云慧;;驻外使领与洋务运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邱丹丹;;李鸿章的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J];华章;2011年19期
8 冯磊;张帆;;秘书的影响力——晚清督抚幕僚对政局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年12期
9 雷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的背景[J];教师博览;2011年07期
10 黄鹏英;;略论官商关系与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以盛宣怀经办轮船招商局为视点[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勇;郑建敏;;关于洋务运动评价标准的哲学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罗群;;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晚清军事变革的制度分析[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4 徐鼎新;;姜铎传略[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5 陈利;周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夏东元;;洋务运动与江南制造局[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岫;;在人们心中永生——怀念胡滨老师[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田峰;王咪咪;;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10 夏辉映;;论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继平;济南开埠:周馥干得很出色[N];济南日报;2010年
2 刘战红;“好孩子”的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战红;四次“洋务运动”的真谛[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叶檀;“新洋务运动”如何才能成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解析新洋务运动[N];网络世界;2004年
6 本报记者 赵艳梅;好孩子的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服饰报;2006年
7 丁秀伟;好孩子将开启第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8 李佳佳;晚清洋务运动主将盛宣怀珍贵档案首次在沪披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吴威;不该请洋总裁但应该来一场“新洋务运动”[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姜汝祥 李岷 项兵;中国企业的新洋务运动[N];江苏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华;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树生;薛福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D];东北大学;2006年
5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孙藜;“飞线”苦驰“万里天”: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春阳;晚清地主阶级实干家周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3 王艳娟;曾国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李海玲;王先谦评议[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辉;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紫涵;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何永明;洋务运动在巩固中国近代西北边防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06年
8 宋红霞;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自然科学的输入及其影响[D];郑州大学;2007年
9 杜一宁;天津《时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贾伟川;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6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7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