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
发布时间:2020-08-16 20:21
【摘要】: 庙会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产物,是透析基层社会运行实态的重要视点。它与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庙会研究成为国内历史学界、民俗学界、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热点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山西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目前对它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而对某一县域之内庙会与乡村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笔者尚未见到。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题目,试图通过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山西平鲁乡村庙会活动的分析探究,深入理解当地社会的实态和秩序,准确把握庙会和乡村社会运行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当地乡村社会的状况、了解庙会对乡村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淀,从而更好地发挥庙会的各种功能,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服务。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部分对庙会的起源和演变做了系统的介绍,并追述了学术界对庙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说明了本项研究的主旨与构想。 第一章介绍了平鲁乡村庙会的概况,并总结了它的特点。平鲁乡村的庙会明清时代就已兴起,分布较为普遍的有龙王、关帝、东岳大帝、城隍等国家规定的正祀神的庙会,同时也存在三霄娘娘、观音、尉迟恭、清泉神等地方性神灵的庙会。无论是国家规定的正祀神还是地方性神灵,作为庇护一方的保障性神灵,都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尊崇和祭拜。当地庙会因受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有三个特点:在信仰对象上对龙王神的崇拜最盛,在商品贸易上农业、手工业与畜牧业产品的交换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少活动中非正统性突出。 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平鲁乡村庙会与民众精神生活的关系。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清代至民国,平鲁乡村的每个庙会上都有隆重的祭神仪式,一般可分为安神、娱神、谢神等几个既定程序。祭神仪式满足了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寄托了民众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强化了村落成员精神上的认同和凝聚。此外,祭神活动也借娱神、媚神、酬神而娱人。通过庙会中的这类活动,人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放松,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第三章着重阐述了平鲁乡村庙会中民众的社会交往。按交往的种类来分,可大致分为商品交换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乡村庙会是农村的超级市场,是农牧民与工商业者进行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保障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此外,传统时代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当闭塞,而在乡村庙会中参加的阶层非常广泛,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连一向受“三从四德”束缚的女性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羁绊抛头露面地出现在庙会上。庙会为民众的各种人际交往诸如商议婚姻、走亲访友、清偿债务、交流信息等提供了一个平台。 第四章剖析了平鲁乡村庙会对乡村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庙会的举办在经济上保证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强化了村落内外的整合,有利于村落社会的自治和控制;在文化上满足了民众的信仰需求,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参加庙会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经常也会出现打架斗殴、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吸毒贩毒、调戏妇女等影响社会治安和破坏社会风气之事。同时庙会上的迷信活动也是今天我们所不提倡的。两者相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庙会的积极作用是占主要地位的。 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并对当今如何发挥庙会的积极作用,抑减其消极影响提出了一点看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K29
本文编号:2794894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K29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鹏龙;雁北明清剧场及其演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宛荫;明清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戴雪纷;旧街花朝节庙会的发展与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雄艳;走西口移民与晋蒙交汇区村落的民俗文化变迁[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9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