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岛女性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21:33
   女性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近代青岛的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时间段以1898-1949为主,兼论20世纪后半叶,具体论述主要选择了都市女性、女学生、妓女、舞女和歌女这几个群体,探讨了时代转变的大环境下不同女性群体的生活与角色变化,通过这几个群体的分章探析串联出一幅近代青岛女性群体的生活图景,并能够以青岛的女性群体为样本展现时代变迁对于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绪论部分阐释了选择研究青岛女性群体的原因与意义,对过去的女性史学研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交待了主要研究内容、史料运用以及研究方法与理论借鉴。第一章围绕青岛的都市新女性群体展开论述。首先关注到新女性形象的问题,大致追溯了其被建构的历史,而后笔墨集中于近代青岛的都市新女性,具体又延伸为两个视角:一是描绘都市女性的时尚生活,勾勒当时城市中摩登女性的生活图景;二是聚焦都市女性中的一个新兴群体——职业女性,试图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两个视角的研究,从“表”与“里”,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初步探讨青岛的都市女性与城市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以近代青岛的女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大致梳理了青岛女子教育的发端发展,重点聚焦于国民政府将青岛设为特别市以后这段时期,阐释了青岛女子教育在这段黄金时期全面、深入发展的情况。此外,将视角延伸到女学生的学校生活,关注她们的学业与课余,并且细致描摹了青岛女学生中的一个为人瞩目的群体——女子运动员,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当时青岛女学生的生活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内容关注到城市女性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妓女、舞女和歌女。首先对于这类女性工作、活跃的场所进行一番描绘,主要包括青岛的妓寮、跳舞场、茶馆、酒楼等,而后集中论述她们的生活与人生,以及政府对此类女性职业的管理与干预,通过以上内容说明妓女、舞女和歌女群体与青岛城市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最后从她们的职业日常与人生遭遇出发分析其命运的复杂与多变,探索她们的人生结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余论部分总结了本文选所取的三类女性群体与城市、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绪论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首先说明了女性生活发生的变化,近代女性的身影是无处不在、处处可见的;其次,近代女性逐渐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让女性的思想真正被大众所知;最后,近代女性在国家、社会、教育、自我等多重机制运作下成功转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女性开始真正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25;C913.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坤;;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2 叶敏磊;毛升;;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J];社会;2006年01期

3 王萌;论明清时期女性群体渐趋自觉的创作趋向[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王鹏飞;卑微者的光辉——论李锐《厚土》中的女性群体[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5 王玉;;从“家庭妇女”到“自由主妇”[J];语文建设;2011年10期

6 于娜;独身女人的心态[J];心理世界;1996年02期

7 贾名党;;对当前安徽农村女性群体宗教信仰问题的文化学思考——以巢湖市李庄村、吴山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学玲;;试论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与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J];兰州学刊;2013年12期

9 齐晓萌;;视点后置:革命战火中的女性奉献——从电影《沂蒙六姐妹》看女性群体的革命意义[J];大舞台;2010年10期

10 丁爱玲;;女性群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3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邓小兰;;“女性与压力”调查报告[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新时期江西社会各女性群体生存发展成才现状及趋势[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解读“女强人”[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音;成功女性群体将开始分化[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决策中的性别缺失[N];中国妇女报;2002年

3 通讯员 陆建民 记者 马美菱;上海高学历女性持续“扩容”[N];文汇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梁苹;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获得平等的健康权[N];中国妇女报;2008年

5 山西省妇联 牛成林;重新认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价值[N];中国妇女报;2014年

6 顾一琼;女性择业莫自缚手脚[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杏南;理论还需要勇气[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洪申我;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悖论[N];文艺报;2006年

9 江苏省妇女研究所;小康社会更应关注性别公正[N];中国妇女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马美菱;92%接受继续教育[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曼;近代青岛女性群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刘晓霞;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岩;城市社区女性群体赋权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涓娟;云南特殊女性群体贩毒犯罪的调查与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5 刁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框架中女性群体的“出现”与“消失”审思[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丽辉;政府责任视野中80后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希;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女性报道[D];河北大学;2006年

8 王卫花;女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王艳;春秋时期齐、鲁女性群体性格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7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17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