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平教会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0: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中国乡村严重的危机,首先由民间力量发起了一场以救济乡村为直接目标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一建设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抗战末期。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是民国时期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社会团体之一,该会前期在河北定县从事的乡村建设实验,是当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三大中心之一,也是内政部确定的五大县政改革实验县之一,其经验被时人称之为“定县模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在其他大多数乡建团体相继被迫停止活动的时候,平教会仍坚持在河南、四川等地的乡村推行其实验,成为战时乡村建设的主要民间领导团体。到目前为止,在对平教会的研究中,从整个民国的乡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出发,分析平教会在其中的作用的文章鲜有人为之,而对此问题进行梳理,无疑对当今的社会团体参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以社会学中有关社团的理论、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以及政治发展有关理论为指导,将平教会放到整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中进行考察,重点剖析平教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作用实现的主客观条件,指出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实验区乡村社会改造和乡村建设运动本身等起到了沟通、示范、推动和辅助的作用。在作用实现的条件分析中,提出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是平教会作用实现前提条件,农村近代化进程和国民政府的县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平教会作用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平教会自身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则是平教会作用实现的充分条件。同时也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平教会自身的局限性,其以教育为主的社会改造手段是无法实现其参与乡村建设最终目的的。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J];政治学研究;1987年04期

3 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J];中国农史;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2818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18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