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日本武文化对中国影响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K256;K25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日两国近代转型的比较
第一节 明治日本的国家形态
第二节 晚清的改革自强运动
第二章 中日教育上的尚武政策
第一节 日本教育里的尚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教育里的尚武思想
第三章 尚武思想上的影响(思想界的概况)
第一节 日本尚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尚武思想的发展
第四章 武术武道社团的发展及其意义
第一节 日本尚武组织与武术(道)团体
第二节 中国尚武组织与武术团体
第三节 中国南京中央国术馆
参考文献
后记
谢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一颖;;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作化;乃木希典:"武士道"的狂徒[J];环球军事;2005年02期
3 刘建兵;清末政府教育改革尚武倾向原因略论[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4 翟守占;;论日本武士电影的民族性[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8期
5 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年03期
6 王志;;从“轻武”与“尚武”看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娄贵书;日本中世纪军国主义探析——武士、武士道、武家政治与军国主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杨朔镔;;侠义之“义”与武士道之“义”比较[J];语文学刊;2008年23期
9 娄贵书;;武士道为虎作伥探析——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思想渊源和战争工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罗时光;武士道之军国主义化与日本禅——论日本禅对武士道之军国主义化的影响[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乌兰察夫;;草原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形态与价值功能[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李喜所;田涛;;青年黄兴的军人品格与尚武精神[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3 刘学成;;试论日本二战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德育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宝良;;晚明的尚武精神[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5 刘芳;任晓峰;;秦人的尚武精神[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汤重南;;有史为证: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庞杂的精神糟粕[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7 张大为;;茶经·茶道及其他[A];上海海峡两岸茶艺交流会文集[C];2004年
8 穆鸿利;;西夏人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风貌辨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徐蕾;;浅论西汉尚武之风[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王方;王允丽;;由“乾隆大阅甲”的保护处理谈文物的修复标准[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江;和谐理念与尚武精神的内在统一[N];中国国防报;2010年
2 田卉群;尚武精神的逆反[N];北京日报;2007年
3 彭自良;使命教育要注重培育尚武精神[N];战士报;2006年
4 胡平;可怕的日本武士道知死之道[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齐馨;以武士道阐释领导力[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刘泗(学者);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武玉林;齐国为何行刀币[N];解放军报;2008年
8 刘庆国 叶海松;尚武精神在这里传承[N];解放军报;2009年
9 徐宝库;也谈“今夜准备战斗”[N];解放军报;2007年
10 尹明夫;侵华日军的第一个俘虏是怎样被抓住的[N];协商新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本桥京子;武家社会与日本养神之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黎保荣;暴力与启蒙[D];暨南大学;2009年
4 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薛学共;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本多雄治;清末民初日本武文化对中国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2 解天胜;汉代尚武精神探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罗学艳;论二十世纪初新型知识分子的尚武思想与实践[D];河南大学;2005年
4 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海鹰;日本武士道与儒家思想[D];延边大学;2004年
6 李华龙;韩国花郎道与日本武士道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7 张俊波;日本武士道的产生及其对儒学的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忠;论武士道对日本人性格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曾琰;论日本武士道自杀文化心理[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秦德堂;商周饕餮纹构型元素与内涵意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3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