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的融合:对五四启蒙的再理解

发布时间:2020-10-12 01:24
   “五四运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序幕,五四使无数后人在寻找心灵家园之时,常常返回五四。奥德修斯经历二十年的艰辛才回到故乡,克利斯多夫走完一生的时间才完成他的华美乐章,然而,返回五四的人们今日却仍在途中。 “五四运动”作为历史已经过去八十多年,然而五四精神却从未被彻底湮没。人们老生常谈说中华民族的上个世纪是一个灾难重重的多事之秋,但是从不愿彻底反省。可是,这怎么能够是一个“难”字了得?恰恰相反,随着人们视域的扩展,对这段历史的情感和兴趣有与日俱增之势。“五四”所面对的课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没有超出其内在之范围。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中“当代”并不是时间或历史学上范畴,而是思想史(或哲学)上的概念,“当代”是“过去”和“现代”在人们心灵里的融合,其反射到人们的生命至深之处,产生回响。于是,对于人们来说,生命中本来包含着历史,历史形成人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五四运动,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可以说,现代中国人所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均源于此,至少是经过五四的激流锻造和洗礼过的。 所以,一方面谈论五四运动并非就史论史,而是认识的视域融合、分析,这样更能丰富我们今日的思想。然而,五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在西学东进的大环境下的历史活动,语境的变更使其参照系由单纯的传统文化转变为更丰富、同时也更繁复的东西文化的交融方面。可以说,五四启蒙在内在的理路上与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是由于东西文化的传统差异,使五四启蒙和西方的近代启蒙之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人文科学的语境基本上是以西方为参照的。这使得我们今日在使用一些概念时,不得不处处小心,如果不假思索的引用概念,非单不能使问题显出真正面目,反而使我们更加远离所讨论的问题。 另一方面,追问五四,返回家园,并不是确定千秋不易的真理,而是基于今 日的生存之需要。所以,对五四的再理解理所当然地包括对它的“批判”。此处的 批判不是“否定”、“打倒”之意,而是康德意义上的,即“研究”、“分析”之意。 “科学”是五四启蒙的最为坚实、最为辉煌的内涵之一。作为五四的科学, 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产物,如果谈科学而忽略西方对科学的理解,无疑 等于寻找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同时,五四启蒙中的科学权威的建立与那场著名 的科玄论战休戚相关,不可分离。可是,“科学”乃至“五四启蒙”在何种意义上 完成了它本然的使命,也就是说,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建设现代性的道路上,他们 究竟走了多远,是必须认真讨论的。这构成本文的三大部分,所以,我们今日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启蒙是完成了的吗? 这样说来,与其说是我们向五四发问,倒不如说是五四向我们提出了当代必 须回答的问题。套用康德的一句话,五四同样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战场”,面对五 四的拷问,置身“战场”中的心灵是否同样勇敢?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K26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解释学视域下的历史和五四启蒙问题的提出
一、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危机
    (一) 从哥白尼到笛卡儿--近代科学的建立
    (二)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三) 科学观念的“地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较量
二、 中国近代社会的选择:科学及科玄之争
    (一) 来源与争执
    (二) 科学与玄学之论战--科学权威的树立
    (三) 科玄之争的背后
三、 “五四”启蒙与现代性之后的反思
    (一) 理性启蒙及现代性之后
    (二) 五四启蒙再理解:“科学主义与自由的二律背反”
    (三) 一场未完成的启蒙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如,高力克;自由与五四启蒙[J];近代史研究;1989年03期

2 田颖;;论五四乡土文学的悲剧风貌[J];青春岁月;2010年22期

3 洪峻峰;论严复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J];邯郸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姜异新;五四启蒙主体的文化原罪意识[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1期

5 姜异新;;浅谈周作人的生活启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6期

6 洪峻峰;国民程度问题与五四启蒙目标[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黄艺羡;黄庆胜;;新启蒙运动:对五四启蒙的承续与超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4期

8 姜异新;;五四时期陈独秀“革命”思维辨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9 韩捷进;启蒙风雨中走出不同的忧患者——五四文学与法国启蒙文学忧患意识之异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黎红雷;五四启蒙思想家与浪漫主义哲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松;视界的融合:对五四启蒙的再理解[D];河南大学;2004年

2 吴文华;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侯大为;“五四启蒙”与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钟磊;《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5 毛菁华;老舍的取舍[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婧;五四时期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雷霖;意义的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巧君;左翼叙事在解放区语境中的变异[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景莹;觉醒中的梦魇[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兆芹;革命身份的自我认同与困惑[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7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37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