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发布时间:2020-11-09 05:53
本文主旨,在于透过对1861年—1901年间,晚清外交权力结构中,北京的总理衙门与天津的北洋大臣之间,围绕外交权力的变化而出现的权力重心的转移以及最终形成的外交权力结构二元性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掌握,进一步呈现在此期间各种重大外交事件的清晰图像,及其联系线索,以提供理解晚清外交制度发展的另一种路径。晚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K2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代早期的外交机构
第一节 中华帝国传统的“邦交”
第二节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近代外交制度的的滥觞
第二章 从“三口通商大臣”到“北洋大臣”
第一节 三口通商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
第二节 天津教案与北洋大臣的设立
第三章 晚清外交权力结构二元性特征的形成与终结
第一节 外交与洋务的重心向天津转移
第二节 北洋大臣与总理衙门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总理衙门外交权力的式微与甲午战前的外交权力结构
第四节 从“督抚外交”到“外务部”的成立
结论 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晚清外交权力结构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5988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K2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代早期的外交机构
第一节 中华帝国传统的“邦交”
第二节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近代外交制度的的滥觞
第二章 从“三口通商大臣”到“北洋大臣”
第一节 三口通商大臣的设立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
第二节 天津教案与北洋大臣的设立
第三章 晚清外交权力结构二元性特征的形成与终结
第一节 外交与洋务的重心向天津转移
第二节 北洋大臣与总理衙门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总理衙门外交权力的式微与甲午战前的外交权力结构
第四节 从“督抚外交”到“外务部”的成立
结论 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晚清外交权力结构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昉;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宏林;晚清地方外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阳;清末商约谈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帆;晚清山东地方对外交涉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5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7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