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重大水利建设研究(1949-1966)

发布时间:2020-11-15 01:10
   本文着重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苏北区党委(1953年前)、中共江苏省委(1953年后)和江苏省水利厅,关于治理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战略决策形成的背景,治理规划的制定,重大水利工程的上马与付诸实施,论述“大跃进”对苏北地区水利建设的特殊影响,以及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问题。 江苏省苏北地区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江、淮、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下游。自南宋年间黄河夺泗、夺淮事件发生以后,古淮河和古沂、沭、泗河的水系被打乱,失去了原有的入海出路。由于淮、沂、沭、泗诸河出水无路,位于下游的苏北地区,成为诸河泛滥的众矢之的。所以,黄河夺淮是造成苏北地区水利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是本文第一章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有关治理淮河的决定,以及1949~1957年间苏北地区对淮河水系的初步治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因出水无路,滞蓄形成洪泽湖。洪泽湖以下,出水无路。因此,治理淮河,必须在洪泽湖上做文章。1949~1957年间,苏北地区先后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兴筑了洪泽湖的控制性工程三河闸,整治了入江水道,兴建了洪泽湖蓄洪工程,从“蓄”和“泄”两方面入手,全面解决淮河下游出路不足的问题。经过初步整治,形成了“一湖两河”的控制局面,使洪水得到了一定控制。 第三章讨论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治理沂沭泗水系的战略措施,以及导沂整沭工程的实施。沂、沭、泗河原是古淮河的支流,黄河夺泗侵占了泗河入淮的故道,使沂、沭、泗河脱离淮河水系,成为独立水系。变迁后的沂沭泗水系,亦因出水无路而频频泛滥。华东局水利部制定了导沭整沂的治理方案,开辟新沭河使沭河直接入海;又按照这一思路,自骆马湖出口嶂山闸至燕尾港入海口,开辟了新沂河,引沂河洪水直接入海。这样,沂沭泗下游有了多条入海出路,减轻了徐淮地区的防洪压力。 第四章关注里下河“锅底洼”的治理。1950年代中前期,通过整修堤防、联圩并圩、兴建沿海挡潮闸等措施,集中解决里下河洼地的内涝问题,为1960年代里下河地区的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 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功”与“过”两个方面,论述“大跃进”对苏北地区的水利建设的特殊影响。一方面,1958-1960年间,苏北地区兴建了一大批骨干工程,特别是“淮水北调”和“江水北调”两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将江、淮、沂沭泗三大水系沟通,实现了水源的互调互剂,奠定了全省水系的新格局;这个时期兴建的大量的水利工程,很大一部分保留了下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水利方面所开展“河网梯级化”运动,是江苏省“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这场运动集中体现了“五风”的时代特征,不仅留下了很多遗留工程,更使广大的苏北农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并为随后到来的经济困难和大饥荒埋下了隐患。 第七章紧承前文,阐述1960-1966年间,中共中央及江苏省在水利方面的调整政策。这一时期的工程重点,在于兴建续建和配套工程,以解决“大跃进”时期的遗留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这一时期苏北地区惟一的新建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江水北调的源头,具有调水、灌溉、排涝、泄洪等多方面的功能。自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代苏北地区的水利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即水利民工;还涉及被征地户和搬家户的动员和赔偿、安置问题。第八章就来关注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问题,包括民工的动员、组织和施工管理方式,工资标准问题,以及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与办法、水利移民的安置问题。本文提出,社会动员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一环,1950年代初期苏北地区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规模大、水平高,且行之有效,是各项重大水利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和按时完成的保证。“大跃进”打乱了社会动员工作的正常进行,直到1960年代初期,社会动员才重新回到正轨。 综上所述,1949-1966年间,苏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解决的淮河下游和沂河、沭河下游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局部的水系,兴建了大量的田间沟洫工程,改变了全省的水利面貌。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自然条件的恶化,我国水旱灾害呈现出频发和交替发生的局面。苏北地区的水利条件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是洪涝灾害的威胁尚未得到彻底地解除,水旱灾害仍然是制约苏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苏北地区应当吸取以往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之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水利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TV882;K2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苏北地区概况及水系分布
    第一节 江苏的建置沿革
    第二节 苏北地区的水系变迁
        一、黄河夺淮的影响
        二、黄河夺淮后的洪泽湖水系
        三、黄河夺淮对沂沭泗水系的影响
        四、废黄河的状况
第二章 淮河下游水系重大水利建设
    第一节 建国初期淮河流域的严重灾情及治淮方针的确定
        一、淮河流域的严重灾情
        二、中共中央两次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
        三、治淮方针与原则的确定
        四、治淮委员会的成立与三次淮委会议的召开
        五、治淮规划的编制
    第二节 国家治淮部署中的苏北工程——洪泽湖的初步治理
        一、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
        二、三河闸的兴建
    第三节 “一五”计划时期的治淮工程
        一、洪泽湖的控制工程与综合治理
        二、淮河入江水道的整治
第三章 沂沭泗水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第一节 建国初期沂沭泗流域的灾情及易灾原因
    第二节 流域规划的制定
        一、建国初期的治导会议
        二、流域规划的制定与修正
    第三节 导沂重点工程的实施——新沂河的开挖与续建
        一、工程的查勘设计
        二、新沂河第一期工程
        四、培修加固工程
        五、工程效益
    第四节 苏鲁两省协力治水的成果——新沭河的开辟
        一、开挖干河
        二、河道加固工程
第四章 里下河地区的初步治理
    一、里下河地区的历史状况
    二、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易灾原因
    三、1950年代初期的治理规划
    四、1950年代的水利建设
第五章 “大跃进”对水利建设的特殊影响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前后的国家形势
        一、国内政治的发展形势
        二、中央水利方针的制定
    第二节 江苏的水利跃进规划
        一、1958—1960年间水利工程的成绩概况
        二、“大跃进”时期兴建的主要工程
第六章 “大跃进”时期江苏水利建设的败笔——河网梯级化运动
    一、浮夸性质的水利规划
    二、河网梯级化运动的开展
    三、对河网梯级化运动的评价
第七章 1960—1966年苏北地区的水利建设
    第一节 江淮联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一、站址的选择
        二、整体工程布局
        三、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巨大经济效益
    第二节 其他水利续建工程
第八章 苏北地区水利建设中的社会动员
    第一节 水利民工的动员与组织
        一、建国初期水利民工的上工动员
        二、工程的组织、管理与表彰
        三、“大跃进”运动后期动员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水利民工的工资标准
        一、1949—1952年时期以工代赈的标准
        二、1953—1957年时期水利民工的劳动报酬
    第三节 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与办法
        一、1949—1952年时期的补偿办法
        二、1953—1957年时期的补偿办法
        三、1960—1962年时期补偿办法的调整
    第四节 水利移民问题研究
        一、1950年代中期洪泽湖蓄水工程移民的安置
        二、“大跃进”时期骆马湖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文献
    附录二:表和图
    附录三:表目录和图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立业;刘长生;;建国初期(1949~1957)淮河流域水灾救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袁长极;;“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的山东水利[J];春秋;1998年06期

4 于文善;胡亚魁;;建国以来淮河流域水患灾害及其治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6期

5 尹北直;王思明;;李仪祉与江淮水利[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4期

6 李安峰;;“大跃进”期间农田水利建设中移民和伤亡抚恤问题——以昆明为中心考察[J];古今农业;2010年02期

7 温福堂;;农田水利战线上大搞群众运动[J];中国农垦;1960年01期

8 高楠;;宋代用水纠纷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仲秋;施国庆;;安徽J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冯贤亮;林涓;;民国前期苏南水利的组织规划与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88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8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