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扫盲运动研究(1949-1960)
发布时间:2020-11-21 12:54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的扫盲运动,是在一个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山东省并没有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相反,在扫盲运动中逐渐异军突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成就。不仅普通民众的扫盲工作快速推进,水利工地、盐渔民、解放军军营等各条扫盲战线也齐头并进,记工识字班、青年扫盲队等扫盲形式的创造以及业余教育事业的前瞻性,让山东走在了全国扫盲运动的前列,这一切都使扫盲运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开创了文化落后省份实现大规模脱盲的先河。从运动史角度来看,在这场运动中,国家,地方干部与扫盲群众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地方干部在执行扫盲政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拖延与推诿,扫盲群众也会采用温和的所谓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与不合作运动来抗衡,最后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为了满足扫盲群众的诉求,国家在组织、宣传与财政方面提供了必要支持,然而部分群众并不能意识到扫盲的真正意义,被动地接受扫盲,使得扫盲成效难以巩固。“大跃进”时期,为了争当无盲县、无盲市,地方干部往往夸大成绩,使得扫盲结果并不真实。文章在力图还原山东省扫盲图景的同时,进一步对博弈状态下的运动式治理模式进行反思,以期对国家治理及教育进步甚至其他行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旧貌换新颜:山东扫盲运动开展的背景
1.1 建国前山东省的教育与扫盲工作
1.1.1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1.1.2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扫盲工作
1.2 建国初山东省扫盲的现状及特殊性
1.2.1 文盲绝对人数多
1.2.2 妇女文盲比重高
1.2.3 自古以来浓厚的文化底蕴
1.2.4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衰落
1.3 民众参与扫盲的动机
1.3.1 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1.3.2 学习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
1.4 建设新山东的需要
1.4.1 服务新形势下的政治需要
1.4.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要求
第2章 蓄势待发:齐心协力备扫盲
2.1 扫盲组织机构的设立
2.1.1 扫盲工作委员会
2.1.2 扫除文盲协会
2.2 扫盲运动的宣传与动员
2.2.1 声势浩大的诉苦大会
2.2.2 全面而具体的宣传形式
2.2.3 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2.3 扫盲教师及民师
2.3.1 扫盲教师的选拔与配备
2.3.2 扫盲民师的培养
2.3.3 扫盲专职教师及民师的待遇问题
2.4 扫盲干部
2.4.1 扫盲干部的行政编制
2.4.2 扫盲编余人员的处理办法
2.4.3 扫盲干部的培训学习
2.4.4 乡干离职扫盲问题
2.4.5 扫盲干部的福利问题
第3章 具体运作:扫盲运动的开展
3.1 扫盲组织形式的演变
3.1.1 冬学的广泛开展
3.1.2 固定下来的常年民校
3.2 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2.1 速成识字法的推广
3.2.2 卓有成效的单元识字教学法
3.2.3 汉语拼音字母扫盲的试点
3.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3.3.1 “小先生”制
3.3.2 记工学习班
3.3.3 青年扫盲队
3.4 扫盲任务的要求及扫盲成效的考核
3.4.1 扫盲任务的要求
3.4.2 扫盲成效的考核
3.5 脱盲后的巩固与继续教育
3.5.1 巩固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3.5.2 巩固与继续教育的措施
第4章 特殊群体的扫盲运动
4.1 妇女扫盲问题
4.1.1 妇女参与扫盲的必要性
4.1.2 妇女参与扫盲的困难
4.1.3 妇女扫盲的措施
4.2 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扫盲队伍
4.2.1 水利民工的扫盲
4.2.2 渔盐民的扫盲
4.2.3 解放军战士的扫盲
4.2.4 灾区农村扫盲工作
第5章 反思:山东省扫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5.1 扫盲群众的反响
5.1.1 促进社会地位的提高
5.1.2 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5.2 扫盲运动的经验
5.2.1 加强政治组织领导
5.2.2 深入发动群众
5.2.3 突出典型,以点带面
5.2.4 发挥干部、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5.2.5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扫盲教育
5.3 扫盲运动中的不足
5.3.1 个别干部对扫盲工作不够重视
5.3.2 巩固机制不够健全
5.3.3 照搬其他地区经验
5.4 扫盲运动的启示
5.4.1 加强党的组织和领导
5.4.2 重视基层民师以及教师的待遇
5.4.3 兼顾地区的特殊性原则
5.4.4 教育面向大众合理配置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3029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旧貌换新颜:山东扫盲运动开展的背景
1.1 建国前山东省的教育与扫盲工作
1.1.1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1.1.2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扫盲工作
1.2 建国初山东省扫盲的现状及特殊性
1.2.1 文盲绝对人数多
1.2.2 妇女文盲比重高
1.2.3 自古以来浓厚的文化底蕴
1.2.4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衰落
1.3 民众参与扫盲的动机
1.3.1 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1.3.2 学习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
1.4 建设新山东的需要
1.4.1 服务新形势下的政治需要
1.4.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要求
第2章 蓄势待发:齐心协力备扫盲
2.1 扫盲组织机构的设立
2.1.1 扫盲工作委员会
2.1.2 扫除文盲协会
2.2 扫盲运动的宣传与动员
2.2.1 声势浩大的诉苦大会
2.2.2 全面而具体的宣传形式
2.2.3 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2.3 扫盲教师及民师
2.3.1 扫盲教师的选拔与配备
2.3.2 扫盲民师的培养
2.3.3 扫盲专职教师及民师的待遇问题
2.4 扫盲干部
2.4.1 扫盲干部的行政编制
2.4.2 扫盲编余人员的处理办法
2.4.3 扫盲干部的培训学习
2.4.4 乡干离职扫盲问题
2.4.5 扫盲干部的福利问题
第3章 具体运作:扫盲运动的开展
3.1 扫盲组织形式的演变
3.1.1 冬学的广泛开展
3.1.2 固定下来的常年民校
3.2 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2.1 速成识字法的推广
3.2.2 卓有成效的单元识字教学法
3.2.3 汉语拼音字母扫盲的试点
3.3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3.3.1 “小先生”制
3.3.2 记工学习班
3.3.3 青年扫盲队
3.4 扫盲任务的要求及扫盲成效的考核
3.4.1 扫盲任务的要求
3.4.2 扫盲成效的考核
3.5 脱盲后的巩固与继续教育
3.5.1 巩固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3.5.2 巩固与继续教育的措施
第4章 特殊群体的扫盲运动
4.1 妇女扫盲问题
4.1.1 妇女参与扫盲的必要性
4.1.2 妇女参与扫盲的困难
4.1.3 妇女扫盲的措施
4.2 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扫盲队伍
4.2.1 水利民工的扫盲
4.2.2 渔盐民的扫盲
4.2.3 解放军战士的扫盲
4.2.4 灾区农村扫盲工作
第5章 反思:山东省扫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5.1 扫盲群众的反响
5.1.1 促进社会地位的提高
5.1.2 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5.2 扫盲运动的经验
5.2.1 加强政治组织领导
5.2.2 深入发动群众
5.2.3 突出典型,以点带面
5.2.4 发挥干部、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5.2.5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扫盲教育
5.3 扫盲运动中的不足
5.3.1 个别干部对扫盲工作不够重视
5.3.2 巩固机制不够健全
5.3.3 照搬其他地区经验
5.4 扫盲运动的启示
5.4.1 加强党的组织和领导
5.4.2 重视基层民师以及教师的待遇
5.4.3 兼顾地区的特殊性原则
5.4.4 教育面向大众合理配置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书耸;;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李里峰;;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李里峰;;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4 李里峰;;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战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J];江海学刊;2012年01期
5 刘欣;;回望与凝视:抗战时期的沂蒙识字班运动[J];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李里峰;王明生;;革命视角下的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J];江海学刊;2008年06期
7 李里峰;;“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8 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李里峰;;土地改革与村社话语空间的重塑[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10 刘茜;我国女性文盲特征与扫盲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阳御贤;1949-1956年武汉扫盲运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93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9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