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藩体制与晚清外交
发布时间:2020-11-21 22:59
宗藩体制是中国的传统的外交体制。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潮流的发展,传统宗藩体制的解体和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已不可避免。晚清时期,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从国际背景来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资本扩张的目的,为了获得一个有利于贸易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局面,一直试图使清政府主动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承认他们的文明,接受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并实行近代化的改革,以确立他们所习惯的通商和外交的“国际惯例”。从国内来看,在资本主义扩张潮流的刺激下,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务实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外交往的不可避免性和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开始主动谋求外交近代化的努力以适应中西之间的交往。但是,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却最终表现为战败后外力强逼的结果。故此,探讨(examine)传统宗藩体制与晚清外交的关系,揭示传统外交体制下的制度、机构、外交政策、观念、心态和守旧势力对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束缚和影响,不无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运用大量中外文资料,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鉴于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需求,着重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一、晚清外交的国际背景和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国家的对华外交政策及影响;二、鸦片战争以来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寻求外交近代化的努力和主动性;三、晚清宗藩体制的演变及解体的必然性和微观原因; 四、宗藩体制及宗藩体制下的旧势力对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影响。晚清中国的国际环境和资本扩张世界潮流刺激下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思想的新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晚清宗藩体制的变革,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传统外交体制和旧势力对晚清外交的影响之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2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二) 学术史综述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 相关界定和其他说明
一、宗藩体制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西关系
(一)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与宗藩体制危机
(二) “天朝”视野下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及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
2、“天朝”视野下清政府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
3、“万年和约”的迷梦及其影响
(三) “人臣无外交”观念与中国早期外交近代化的延误
1、资本主义的扩张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
2、鸦片战争后“人臣无外交”体制的恢复
3、日益荒唐的“人臣无外交”滑稽剧及其必然结果
二、宗藩体制的初步解体: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近代化
(一) “合作政策”及其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影响
(二) 总理衙门“久拟”出使的打算
(三) 传统的障碍
(四) 总理衙门的“试探”
(五) 蒲安臣使团与礼仪问题“有意无意”地解决
三、19 世纪70 年代后的中外形势与宗藩体制的崩溃
(一) 19 世纪70 年代后的国际新形势
1、 70 年代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后门”的计划
2、日本的崛起及其向中国的扩张
3、资本主义扩张潮流下藩属国的变化—以朝鲜为例
(二) 守旧势力对洋务运动的抵制与排外
(三) 传统外交体制的最后抵抗
四、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
(一) 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改革思潮
(二)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顽固势力的回潮
(三)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顽固势力的覆灭
(四) 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从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到外务部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93733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2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二) 学术史综述
(三)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 相关界定和其他说明
一、宗藩体制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西关系
(一)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与宗藩体制危机
(二) “天朝”视野下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及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
2、“天朝”视野下清政府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
3、“万年和约”的迷梦及其影响
(三) “人臣无外交”观念与中国早期外交近代化的延误
1、资本主义的扩张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
2、鸦片战争后“人臣无外交”体制的恢复
3、日益荒唐的“人臣无外交”滑稽剧及其必然结果
二、宗藩体制的初步解体: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近代化
(一) “合作政策”及其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影响
(二) 总理衙门“久拟”出使的打算
(三) 传统的障碍
(四) 总理衙门的“试探”
(五) 蒲安臣使团与礼仪问题“有意无意”地解决
三、19 世纪70 年代后的中外形势与宗藩体制的崩溃
(一) 19 世纪70 年代后的国际新形势
1、 70 年代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后门”的计划
2、日本的崛起及其向中国的扩张
3、资本主义扩张潮流下藩属国的变化—以朝鲜为例
(二) 守旧势力对洋务运动的抵制与排外
(三) 传统外交体制的最后抵抗
四、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
(一) 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改革思潮
(二)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顽固势力的回潮
(三)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顽固势力的覆灭
(四) 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从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到外务部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一;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永智;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闫斐;徐延旭与中法战争[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丁;晚清政府对来华外人管理体制变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志亮;近代中越宗藩关系蠡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晓锴;中法越南交涉中的文化冲突[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杰;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孟文文;乾隆安南之役与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3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9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