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与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发布时间:2020-12-06 05:56
  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虽发生于西北一隅,但属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抗日洪流中的重要历史内容。本文通过研究这一段历史,分析全民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变迁与学生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演变过程;通过探寻国共两党在学生运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影响,着重展示历史转折时期国共两党各自迥异的政治运作方式,以及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尤其是两党中下层)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此揭示国共两党在抗日期间力量消长的真正原因。本文由导言和正文构成。导言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其次阐述学术界有关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学运研究的概况与方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空间。正文分为六部分,分别论述陕西国统区学生运动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全民抗日洪流中的陕西国统区学运、国共两党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归纳本文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第一部分首先对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学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作历史考察。依据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分析20世纪30年代陕西复杂的政治环境与窘困的农村经济状况。继而通过抗战初期战时教育的实施和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反映这一时期不断变化...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二) 选题研究综述
    (三) 本文研究设想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空间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历史考察
    (一) 20世纪30年代陕西的社会概况
        1. 复杂的政治环境
        2. 窘困的农村经济
    (二) 变化中的思想文化环境
        1. 战时教育的实施
        2. 校方与学生的冲突加剧
    (三) 陕西学运的历史回顾
        1. 现代学运背景下的蓬勃兴起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曲折发展
二、全民抗日洪流中的学生运动
    (一) 学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二) 抗战烽火中的救亡热潮
        1. 举行游行集会,促成西安事变
        2. 联合社会各界,开展救亡活动
            (1) 组建农村工作团,广泛动员民众
            (2) 建立妇女慰劳会,发挥女校力量
        3. 将救亡运动与进步文化活动相结合
    (三) 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对以往学运的继承和发展
三、共产党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一) 重视学生运动
    (二) 卓有成效的学生工作
    (三) 加强党在学校中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1. 开展支部教育,提高党员思想认识
        2. 积极吸纳新党员,增强组织凝聚力
    (四) 充分发挥党在学生运动中的影响
四、国民党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一) 在学运态度上的微妙转变
    (二) 对学生运动的“统制”
        1. “以组织对组织”,争取学运领导权
        2. “统制”政策的失败
五、国共两党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一) 简析学运背后的国共关系
    (二) 国共两党在学生运动中的不同表现
六、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学运优良传统
    (三) 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国共关系述论[J]. 王双印,孙诗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2]七七事变前后抗日救亡运动特点之比较[J]. 黄华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J]. 杨奎松.  抗日战争研究. 2002(04)
[4]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与国共关系变化之分析[J]. 黄琨.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06)
[5]抗战期间国共关系研究50年[J]. 杨奎松.  抗日战争研究. 1999(03)
[6]“西师学潮”始末[J]. 陈煦,史道,史洛,杨克.  纵横. 1996(11)
[7]论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关系[J].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1996(03)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在杨虎城部队中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蔡峰.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0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00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