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晚清中国外交(1840-1895年)
发布时间:2020-12-08 08:13
条约制度是近代中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晚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条约观念和对外行为转变的根源。按照“身份转变—利益构建—行为转变”的分析路径,遵循“身份认同界定国家利益与政策行为”的逻辑,深入分析晚清时期的条约观念和对外行为。近代以前,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使得中国以天下中心自居,在中国与外国(主要是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形成了封贡制度,这种地理中心观、文明中心观导致严守华夷之辩成为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大利益。晚清时期中国的身份经历了从天下到民族国家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的改变,天下时期的中国,视华夷之辩为大防,百般拒绝甚至抵制公使进京,而较少甚至不予考虑经济、司法、安全等利益。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开始考虑国家主权,希望通过条约改变不平等的地位,导致这一转变是的中国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然而,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中国并没有完成身份的建构,其他国家未将中国视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而仅是一个可供任意宰割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这正是晚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起点
二、问题的提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著作述评
四、国家身份与对外行为
五、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三种分析模式
一、历史文化模式
二、理性主义模式
三、身份理论模式
第二章 中国古代国家身份的解构
一、中国古代的身份认知
二、天崩地裂:中国古代身份的解构
第三章 近代身份转型与国家利益构建
一、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
二、身份与国家利益
第四章 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条约观念与对外行为
一、身份建构与条约观念的形成
二、身份建构与对外行为选择
结束语
附录一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全文)
附录二 中美望厦条约节选
附录三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节选) 黄埔条约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04767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起点
二、问题的提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著作述评
四、国家身份与对外行为
五、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三种分析模式
一、历史文化模式
二、理性主义模式
三、身份理论模式
第二章 中国古代国家身份的解构
一、中国古代的身份认知
二、天崩地裂:中国古代身份的解构
第三章 近代身份转型与国家利益构建
一、两种世界秩序的碰撞
二、身份与国家利益
第四章 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条约观念与对外行为
一、身份建构与条约观念的形成
二、身份建构与对外行为选择
结束语
附录一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全文)
附录二 中美望厦条约节选
附录三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节选) 黄埔条约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04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904767.html